全椒儒林文化

发布者: 柴发华 发布日期:2017.03.04

  

  儒林文化夯实历史文化底气。自古以来,全椒这片沃土滋养着无数个酷爱读书、热衷进学的儒林人士,他们崇文重教,礼敬文化,敢于担当历史责任,从而形成了好问学、好求师、好著述的浓郁文化氛围。其中代表人物有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的张洎及其子孙和吴朋五兄弟,明代的戚贤和彭梦祖,清代的吴敬梓曾祖四人及叔祖吴昺以及吴鼒、薛时雨,近现代的邱景章、杨尘因、张贻惠、张汝舟等。 

 查阅民国《全椒县志》选举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有70人获取进士功名,其中张洎是南唐探花及第(一甲第三名);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进士并且殿试探花;吴敬梓的叔祖吴昺在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取得榜眼(一甲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结合千年来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吴敬梓思想、《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所体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不断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儒林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持续的文脉传承、果敢的社会担当。

  (一)以家族群体呈现全椒儒林文化的阵容 

  全椒历史上,家族群体文化人以读书求取功名的代不乏人,这里以时间的顺序只列举几个较为典型的姓氏,加以说明。他们在自古文风昌盛的全椒历史进程中可谓时代之翘楚。

 1、唐宋时代的张洎家族,有“一门两相”之誉。张洎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拜清辉殿大学士。宋灭南唐之后,授官太子中允。继任礼部郎中、太仆少卿、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名臣寇准同秉相权。其传世文集五十卷,其中《贾氏谈录》颇为珍贵。张瑰是张洎的孙子,进士出身,先后任秘书校理、开封府推官、洪州知州、两江转运使、淮南转运使、知制诰、员外郎中等职。张瑰遇事敢言,忤触权贵,至屡黜不悔。与王安石友善,并影响促进其变法思想的形成。张璪,张瑰之弟。王安石引荐其为集贤校理、知谏院、直舍人院,后任翰林学士。元丰四年,拜参知政事,为副相。

  2、宋代的吴幵家族在全椒是一个阀阅世家,自矜门第,累世为官。除了自己是元丰间进士之外,其祖吴頔,曾为婺州永康尉;其伯吴蔚和父吴革都是神宗熙宁进士。清康熙《全椒县志》上说:“革子五人,继取科第,皆以文学显。”吴幵的伯兄吴朋是元丰进士及第,授谏议大夫;仲兄吴并是元祐间进士,中书舍人;其弟吴兹是崇宁间进士,历官阁门舍人;其幼弟吴玨是崇宁间进士,官翰林编修。综上所知,祖孙三代取得非凡功名与其祖传家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在科举制度高度发达的宋代实属罕见。 

  3、明代的乐韶凤家族,一门五凤,显赫无比。明洪武三年为朱元璋掌起居注,与刘基等人力推科举考试。官至兵部尚书。授翰林学士,又拜国子监司业,升祭酒。并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典——《洪武正韵》,成为中国音韵学史上的巅峰巨制。乐韶凤有弟四人,俱应辟举。乐呤凤,原名晖,官授开封府知府;乐梧凤,原名毅,官诸既州同知;乐止凤,原名禧,官礼部侍郎;乐文凤,原名礼,官太常寺卿。《明史》言其兄弟“俱知名。” 

  4、明代的戚贤是王阳明的南中王门六大弟子之一,是王氏心学的主要传播者。嘉靖年间进士,历任归安知县、吏科给事中,工、刑等科都给事中。归到故里后,创设南谯书院,被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为南中王门的九大讲堂之一。戚汝业,戚贤的次子,自幼聪颖,能作五七言诗歌,师从唐顺之,每次考试都是冠军。 

  5、清代的吴敬梓家族有着“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美誉。清大学士李霨撰《清理科掌给事中吴公墓表》称,吴敬梓曾祖父“兄弟五人登科者四,国鼎,公(指吴国龙)同榜进士,国缙壬辰进士,国对戊戌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昺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吴敬梓叔祖吴晟和族兄吴檠也曾获取进士功名。其家族先后取得不同等级功名的人数有近20人。 

  6、清代的薛时雨兄弟。薛时雨,字慰农,全椒桑根山(复兴乡境内)人,晚号桑根老人。他是一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也是一名晚清名吏。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浙江嘉兴知县。薛时雨兄弟三人,长兄薛暄黍,字艺农,人称“薛长公”,道光年举人,湖北英山教谕。因受胡林翼器识,荐升六安府学教授。其学以实学为主。仲兄薛春黎,字雅农。咸丰初年乡试第一,联捷进士,改庶吉士。太平天国期间,归乡组织民团保卫全椒。假满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补御史。又以功叙四品卿衔,任江西主考,卒于任上。 

  7、现代的张贻惠三兄弟。张贻惠(1886—1946),字少涵,全椒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首先在国内高等院校开设原子构造论课程。1925年,张贻惠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贻惠和其弟张贻侗、张贻志均专攻数学、物理学、化学,成就卓著,被誉为“三张”。张贻侗,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化学界知名人士。张贻志,先后获美国波士顿大学化工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国内著名经济学家。 据民国《全椒县志》记载,全椒还有许多姓氏在博取科举功名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诸如金兆燕代表的“金氏”、彭璨代表的“彭氏”、江以东代表的“江氏”还有常总会代表的“常氏”等,他们在儒林文化的大花园里绽放着娇艳的花朵。 

(二)以创立书院搭建全椒儒林文化的平台 

  明泰昌《全椒县志》云:“县学旧在治南,规横褊迫。宋崇宁四年,县令王俞卜地于县之东隅,面山背溪,为屋六十五楹。”也就是说在宋崇宁四年(1105),全椒就设立学宫,开始办学,培养儒林人才,弘扬儒学,教化人心。历代官员都积极整治、重建各种各样的庠序(学校),为地方学子接受儒林文化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后来,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地方文化名人创建了书院,在全椒逐渐形成了读书、求学、立身的良好社会风尚。 据清康熙《全椒县志》记载,全椒的书院最早创立于明朝,一直到清朝,相继出现了六大书院,它们分别是:南谯书院、大观书院、望阳书院、双岩书院、襄水书院、井养书院。这些书院的存在足可以看出,全椒自古就是一个文风昌隆的地区。 

  1、南谯书院在县城东南二里,旧为弥陀庵。明嘉靖初,戚贤致仕回全椒后,创建南谯学院,倡导文化教育,聚众讲授阳明心学。全国王学著名学者、门人大多来过南谯书院探究学术,传扬心学。因此,南谯书院又成为阳明弟子讲学的九所著名书院之一。  

  2、大观书院在县城旧儒学巷。明万历间,全椒的众多学人由于敬仰杨冲的学识,准备为他建立祠堂。但杨冲“且其居乡,存志维俗,于士发蒙,于民造福。”考虑到建书院更好,便坚决推辞,于是就建了大观书院。 

  3、望阳书院在学宫东,“望阳书院”为王阳明弟子周汝登来全椒讲学时亲笔题写。明万历末,“南谯”“大观”二书院已荒废,而院落几乎成了民居。王阳明弟子王龙溪、罗洪先、唐顺之、钱德洪、周汝登等都到全椒南谯书院和望阳书院来讲学,或经年,或数月。他们都是当时国内一流大学者,《明史》上都有传记。全椒是王阳明学术在全国四大基地之一。 

  4、双岩书院在舟门桥(今红栏桥)东。明崇祯十五年,全椒人为金光辰所建。金光辰以扶正气、绝馈赂、饬宪纲,震慑边帅跋扈之气而闻名于朝野,滁县、和县两地也颂扬其德。于是家乡人士聚而谋划建造专祠,以报先生。所以书院名字就用先生的号——“双岩”。 

  5、襄水书院在学宫东(今全椒三中旁)。原“望阳书院”改“朱文公祠”,至乾隆间,改为“襄水书院”。光绪二年,薛时雨捐制钱二千串,修葺门楹屋宇。光绪二十八年,薛葆梿、邱景章、叶尧阶筹款约得银帑三千元,就“襄水书院”改创县立中学校,是现在全椒中学之始。 

  6、井养书院在旧县衙门的附近(现人武部旁边)。宋元佑间,县令元时忱命凿八角井于县门外以济民用。清道光间,县令陈焄因吴姓毁废了原来的八角井并在其上面盖起了住宅,于是将其屋没收,辟为“井养书院”。 

(三)以著书立说传承全椒儒林文化的精髓 

  全椒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积极担当传承和宣扬全椒儒林文化的责任。根据民国《全椒县志·艺文志》记载的书目共247部,其中经类35部;史类22部;子类29部;集类161部。如此浩瀚的典籍充分证明了全椒人深厚而广博的文化涵养和素质,以及博闻强识的儒学精神特质。

 虽然有些作品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存留下的部分作品仍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甚至称得上文化思想的巨著。如唐宋朝张洎所著的《贾氏谈录》、宋代吴幵所著的《优古堂诗话》、明代憨山大师所著的《憨山老人梦游集》、明代杨于庭所著的《春秋质疑》、清代吴敬梓所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清代金兆燕所著的《旗亭记》、清代薛时雨所著的《藤香馆诗删存》和《藤香馆词》、民国初期杨尘因所著的《新华春梦记》等。值得关注的是全椒还出现了女性的文学作品,如清代王仲徽、王叔慎、王季钦三姐妹合著的《三珠阁诗集》。

  然而最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还是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这本世界名著的问世奠定了吴敬梓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正如鲁迅先生说:“所以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1924年7月西安讲稿《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胡适先生也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1920年《胡适文存》一集卷四)。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出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吴敬梓在作品中用很大的篇幅、犀利的笔力果敢地剔抉了儒林文化中的糟粕,修正了儒林文化的坏形象;极力倡导修缮“泰伯祠”,热情赞许真儒士,为几千年来中国儒林文化指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向。深沉的人生况味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极度关怀,使吴敬梓在世风日下、道德陵夷的社会环境中日夜绝望,思考、探寻和确认目标使吴敬梓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砸烂“功名富贵”这一传统命题,继而慎重地提出了“文行出处”应该作为人生追求的标杆。重建封建文人的道德体系,让个体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在失望和诀别中涅槃。 

  目前为止,《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100个国家广泛传播,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总之,建设历史文化街区,让湮没于历史尘埃中文化遗存“活起来”。在以吴敬梓及《儒林外史》为核心基础上产生的儒林文化,是全椒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这是儒林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入,投资5000万元的吴敬梓桥重建和投资4000万元的吴敬梓故居复建工程。襄河环绕着儒林文化产业园区,投资1.6亿元打造的襄河景观带已完工,儒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以吴敬梓故居、儒林文化主题公园和袁家湾古街区影视基地为核心,以全椒的母亲河老襄河为轴线,正在将儒林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长三角的旅游目的地,可集中反映全椒历史文化特色,折射全椒的整体形象和个性风貌,通过产业带动,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将起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关文章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