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老城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上有驰道、雉堞,可容三人并行。城门有三,东“德威”(今积玉桥南端两侧),南“德明”(今县庐剧团门前),西“永济”(今南城队附近),各有重楼镇锁。此外,北面建有“瑞贤楼”一座(无门,今林管站东北角)。因北谐者“败”,故一直未建北门。
北面无门。直至清初,才建北门,额之曰“永安门”。相传为吴国对所建。吴国对是吴敬梓曾祖,居住在北门,顺治朝探花及第。一日顺治帝问吴国对家住全椒城何处?吴因北门无名称,随口答曰“永安门”,取长治久安之意,以迎上怀。离殿后,忽意识到有欺君之嫌,于是疾速派人回家兴建此门楼。自此,四门已齐,分别是德威、德明、永济、永安。城倚覆釜山,三面临襄河,南面有城濠,四郊均植桑。《清一统志》:覆釜山在县署北,“形如覆釜,故名。城跨其上,为县治主山。”清人吴国鼎登覆釜山赋诗:
一湾清水抱回流,万室飞烟绕戍楼。
无事闲来高处望,南山树色满城头。
城墙由今浴室附近的“东门”沿襄河北行,经今林管站东北转西,经釜山北坡至“西门”(实际为西北门),转南至今制药厂门前,再行至“南门”、“东门”,为一周。因县治设于城内,市肆和主要街道、居民区均在城外,因之,全椒城俗有“街包城”之称。
明天启三年(1623),又建北厢关于石浒桥(城西两里处),楼名“迎恩”,门称“永宁”,与城隔河而为犄角。崇祯九年(1636),县令方允昌为抵抗张献忠等部的农民起义军,于城外增建敌楼12座,散布于市石桥、钮家巷口、州门桥东、东城门口、东门街口、南城门口、五通巷、宝林桥、小南门、西城门口、古儒学巷等地。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攻城,“迎恩楼”和敌楼均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于河湾等地建置砖窑(后称老窑),焙烧城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7厘米,今釜山北坡仍埋有断砖)重新垒砌砖城。清末民初,城砖渐为饥民折卖。抗日战争中,日军修筑碉堡,将城墙大部拆毁。新中国成立后旧城改造,拆除了剩余的旧城门。“文革”时,实验小学发动学生去拆残存城墙砖,敲碎垫地铺水泥路面,砖城全毁。土城墙经多年风化,已为平地。
旧县衙
旧县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县令刘平始于城内设置县署,迄至宋绍兴年间,县署具体地址及规模无考。宋绍兴初年,县令黄师忠结茅屋为县署。隆兴二年(1164),县署毁于兵火,乾道三年(1167)重新修复。淳熙二年(1175),县令张处厚迁县署于釜山(今县委机关职工宿舍、林管站一带),建屋三楹。淳熙十年(1183)至嘉泰四年(1204),历任县令均有所增建。元末,县署再次毁于兵火。
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胡仁贵建县署于旧基。正统八年(1443),知县留衢建后堂;十三年(1448)知县陈顒建正堂,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群包括正堂、幕司、仪门、六房、神祠、库藏、阶墀、垣壁八部分。成化年间,知县张碧重加修建。弘治中,知县徐华更立规制,中为“亲民堂”、后为“清白堂”,附属建筑有西库、赞政所、龙亭库、六曹卷房、露台、仪门、福德祠、寅宾馆、谯楼、旌善亭等。嘉靖后,历任县令除修葺外,另增建了草亭、翼日亭、问月轩。
康熙九年(1670),知县蓝学鉴因地震重修鼓楼照壁、清白堂、申明亭。咸丰八年(1858)三月,太平天国李秀成部攻占全椒城,清军顽抗,县公廨全部毁于兵火。太平军进城后,将县署西数十步一所民房作为治所,并拆毁富室第宅重新增建。太平军退走后,该署随之成为清县治所。光绪四年(1878),知县朱根仁于大堂西建楼三楹。该治所位于今防疫站址,五进五开间,平房,每进之间建有廊庑,后进为县令住宅,并有一个花园,大门“八”字形。
县衙入口一照壁,上书“刘平旧治”,过壁一座鼓楼,楼前对列“旌善”、“申明”两亭。出鼓楼,进仪门,过仪门,方为县大堂,后为后堂,再后为正宅。左右有刑、名各房,粮仓、监号、吏廨、迎宾馆和土地祠。凡六进。县治西手有关岳庙、城隍庙、二贤祠、文昌宫、白鹤观、都天宫。东手有崇善堂、井养书院、明县衙旧址等。
民国年间,县政府沿用,二十七年(1938)日军首次退出县城后,日机轰炸,该建筑无存(县府被迫迁至基督堂,今机关幼儿园处)。
街 道
明代以前县城街道无考,据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记载,当时城内有新街、半边河街、太原坊大街、东门大街、十字街、丁字大街、焦家巷大街、河湾大街和黄家巷、义井巷、三元宫巷、白鹤观巷、蒋家巷、吴家巷、仓巷、晏公庙巷、古城巷、旧儒学巷、司马里巷、碾房巷、五通巷、放生池巷、金家巷等主要街巷。至民国九年(1920),城内街道有城内街、南门大街、大南门街、丁字街、后街、凤凰桥街、小桥湾街、西门街、半边河街、袁家湾街、东门大街、河湾街、学前新街,街道起迄点,旧志均有记载(见民国九年《全椒县志》)。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主要街道为石条街,路中采用横石,两侧直石铺砌,横石下为阴沟,石上有往来车辙两道,街宽2~3米,最宽的南门大街(今新华路)也仅4米左右,城内街道全长6000多米。
1.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自红栏桥至太平桥,有天后宫、泰山巷、永宁巷、水巷、离明宫、碧霞宫(古城小学)、大王庙,俱在街后。古城巷内,尽处即为梁王城,巷内有横街石坊一座。
民国九年以后到1949年前,由北至南,大街两侧主要机关、团体、商号、货栈有:县司法处、县警察局、县税捐征收处、古城镇镇民代表大会办事处、张再兴茶庄、玩月轩茶馆、余顺兴茶馆、古城茶社、赵复兴南货店、黄复隆南货店、王泰南货店、吴开贵米行、宋炳文米行、马长春中药店、金家宰坊。
2.袁家湾大街 民国九年以前的布局,可详见《袁家湾历史文化街区》一文。民国九年到1949年前,由东至西主要机关、团体商号、货栈有:监狱、县教育会、正气新闻社、财政部直接税局全椒分局、中央统计局全椒县调查室、马益兴布号、沈中和南货店(含酱园)、狄恒丰布号、栾恒兴布号、张森泰布号、黄裕康药号、张森源米行、林正和米号、周锦泰油坊、汇中茶社、夏守余照相馆、襟襄楼茶社、莫闲居茶社、汤恒春中药号、益泰兴米行、吴协泰南货店、邱源盛布号、邱源盛南货店、四季春酒馆、俞仙洲书店、万全泰布号、夫妻医院、冠午诊所、张夏卿诊所、盛云记米行、冯以耕犁坊、柳家染坊、沈家染坊。
3.南门大街 南门大街(今新华路),有古儒学巷、横街石坊、金斗会馆(庐州会馆,今实验小学)、薛春黎故宅(今老干部活动中心)。袁昶曾读书于薛宅。
商铺、货栈主要有同裕钱庄、聚源钱庄、金复茂东号、七八九酒馆、江恒茂布号、储燮庭诊所、镜秋照相馆、中西药店、林益兴客栈、宜宾旅馆。
4.西门大街 从县治经西,过凤凰桥,有吴家花园,是清代全椒规模宏大、构思精奇的私家园林,为吴鼒所有。吴鼒即吴山尊,清嘉庆朝的大文学家,他在西门襄河边筑有“达园”,姚鼐题额,人称吴家花园,为其退闲之所。内有竹报平安馆、绿树野屋、白云红日水边楼、白苹舫、春草闲房、小白鹭洲、秋水廊、悦柏亭、桂阿在水一方亭、待鹤径诸胜。自丁字街西行凤凰桥,有旌德会馆、察院、戚公祠、雪冤纪异碑、二座对街石坊、旧文昌宫、营防巷、横街石坊一座。自寡妇楼西行白汪桥,有当街石坊、横街石坊各一座,都土地庙一座。宝林桥外有富安里、观音阁、宝林寺等。以上建筑民国时期都基本保存,今多已拆建不存。
1949年前的机关、商号主要有(由东至西):
凤凰镇镇公所(1947年,古城、凤凰两镇合并为襄河镇时,公所裁撤)、凤凰镇民代表大会办事处、江恒大布店、孙家布店、鲁栋庭布店、恒生春中药店、元生米行、谢元茂裱画店、王永和中药店、何庆兴书店、汪家茶叶店、叶家茶馆、董家茶馆、金复茂西号、美洲酒馆、醒园酒馆、天成布号、邢仲安诊所。
房 屋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大型公用房屋建筑仅有明清以来修建的县厅、主簿厅、典史厅、学宫、书院、庙观。民国年间,城建部门只在今保健站附近增建过一座西式砖木结构小楼,即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成的财委会大楼(两层),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
私人房屋,新中国成立前除正街两侧房屋为砖瓦结构外,后街房屋六成为茅草房。清代城内较大的私家房屋建筑著名的有吴学士居宅、何迪华居宅、吴国对探花第、薛春黎居宅、王家楼、赵家楼,民国年间修建的有寡妇楼、襟襄楼、走马楼(今儒林路邱家巷)。置有花木山石的有南园(房主汪佩丞,今莲花宾馆旁)、西园(房主江润生,今襄河中学宿舍)、东园(房主路德林,今儒林路中段)。此外,较大的商号店宅,南门大街有金家酱园(三间七进十二厢)、江寿富京广布店(三间四进六厢)、江益斋京广布店(三间四进六厢)、同裕钱庄(三间四进)、聚源钱庄(三间四进),袁家湾大街有马瀛洲京广布店(三间五进八厢)、马瀛洲土膏店并酒馆(五间三进四厢)、陈丽昆米店(五间三进四厢)、栾海洲布店(三间四进六厢)、费国柱药店并米店(三间四进六厢)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街道过窄,经多次拓宽,原有正街砖瓦结构民房除今儒林路和宝林南路尚存外,其余大都拆除。
由于全椒城是街包城,城外建城门,依山恃河,兼山河之利,守攻有得,在军事上显示出这种布局的优势。太平军兴,忠王李秀成于1857年奇袭占领全椒,拱卫南京。后由于守军叛变,全椒又入清军之手。英王陈玉成乘三河大捷余威进攻全椒,由于城防奇特,两个月内,陈连攻三次未能拿下。鉴于全椒的战略位置,干王洪仁玕来攻城,也未克下。前后太平军最能打仗最有权势的三王攻全椒,苦战两年有余,最后无功而还。此役也使全椒生灵涂炭,许多文物古迹比如探花第、北极阁等,均毁于兵火。
今日襄河镇
襄河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保护尚好。古河道襄河水系仍然保持古代风貌。横跨河上的六座古桥各具特色。河边植柳,河上放舟,被人们称之为“江北第一水乡”。城中南屏山森林植被丰富,鸟类繁多,自然野趣吸引着人们。有山有水,有蓝天有白云,还有美味的“儒林外史系列菜肴”令游客食指大动,胃口大开。
襄河镇旅游景点集中,从六朝古桥积玉桥而入,就到了一个岛上,踏上了袁家湾历史文化街区。可登临全椒地标建筑———儒林文化之乡的象征性建筑国光楼。这座400多年的明代建筑,也是一代文豪吴敬梓少年时的读书所在。游览了袁家湾历史文化街区,感受老全椒的历史文脉,从青砖小瓦马头墙上依稀解读了历史的密码。然后过仙鹤巷,再过拖板桥,就可以看见吴敬梓的故居探花第。从探花第出来,可参观吴敬梓纪念馆。沿河堤,可走一走太平桥,感受全椒的另一地域文化———太平文化。
襄河镇是安徽省百强乡镇,个私经营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俗淳厚,勤劳善良。近年来,襄河镇在餐饮、娱乐业上进行了精心布局,目前已有二星级酒店三家,一家四星级酒店正在建设之中,旅游接待能力正在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