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大变强,要走品牌路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说 出版品牌 经济学家 品牌战略 国内外
-
描述: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需作多方面的努力,其中重要一环,是认真推行品牌战略,大力创建出版品牌。大而不强,是一种虚胖,缺乏实在力量。在愈来愈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按一些经济学家对大而不强企业的评说,是“长此以往,迟早要垮”。因此,大一定要努力走向强。
-
全文: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需作多方面的努力,其中重要一环,是认真推行品牌战略,大力创建出版品牌。大而不强,是一种虚胖,缺乏实在力量。在愈来愈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按一些经济学家对大而不强企业的评说,是“长此以往,迟早要垮”。因此,大一定要努力走向强。
-
出版业的几个热门话题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出版业的几个热门话题
-
出版业的几个热门话题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出版业的几个热门话题
-
出版是一种选择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群言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有人说,出版是一种选择。我以为,这一论点相当精辟。社会上写作的人颇多,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也不应该都获得出版的机会。这不仅因为出版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更由于书稿本身良莠不齐,水平不一,出版者的责任,正在于通过精心的选择,把那些优秀的、高质量的、有益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图书选出来,而把那些粗陋的、低劣的
-
全文:有人说,出版是一种选择。我以为,这一论点相当精辟。社会上写作的人颇多,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也不应该都获得出版的机会。这不仅因为出版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更由于书稿本身良莠不齐,水平不一,出版者的责任
-
工作竞赛人物志:“工作之王”克鲁伯及其家世
-
作者:
朱皆平 来源:工作竞赛月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工作竞赛人物志:“工作之王”克鲁伯及其家世
-
浅谈招标师的招标代理工作
-
作者:
王东原 来源:建材与装饰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招投标文件 招标师 法规政策
-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招标代理也逐渐兴起起来,如何对招标师的招标代理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对招标代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的提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案。
-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招标代理也逐渐兴起起来,如何对招标师的招标代理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对招标代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的提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案。
-
要打品牌这张牌:关于上海出版战略的一个思考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海 出版策划 出版战略 品牌战略 出版业
-
描述:品牌的问题 ,已经不新鲜了。之所以要“老调重弹” ,不仅由于它在实践上远没有解决 ,而且对上海出版业来说 ,更是“性命交关”。上海出版业要再铸辉煌 ,出类拔萃于全国乃至世界出版之林 ,非打品牌这张
-
全文:品牌的问题 ,已经不新鲜了。之所以要“老调重弹” ,不仅由于它在实践上远没有解决 ,而且对上海出版业来说 ,更是“性命交关”。上海出版业要再铸辉煌 ,出类拔萃于全国乃至世界出版之林 ,非打品牌这张
-
抓紧建造上海出版博物馆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海 出版博物馆 历史地位 馆址选择 出版业 出版研究
-
描述:抓紧建造上海出版博物馆
-
她在丛中笑——上海出版人介绍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版工作者 地位与作用 编辑出版 上海出版业 学者型编辑 音像出版单位 出版事业 创作研究 创造辉煌 出版人
-
描述:她在丛中笑——上海出版人介绍
-
责任如石 甸甸之沉:《心中要有块石头》序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文化追求 创新精神 办公室 宿舍楼 块石 机关工作 编辑出版工作 出版人 大学毕业
-
描述: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
全文: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