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憨山德清与蒲益智旭对《大学》的诠释
作者: 洪燕妮  来源:法音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精神  德清  明末时期  《大学》  儒家精神  诠释  “格物致知”  智旭 
描述: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
全文: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
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对《大学》的诠释
作者: 洪燕妮  来源:法音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学》  弘法  儒家精神  万法  自心  憨山德清  圆融  “格物致知”  智旭  第八识 
描述: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本文拟
全文: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
憨山德清“道”与“心”概念的统一
作者: 王双林  来源:理论界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教相判释(判教)  憨山德清 
描述: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通过注释三教经典的方式,把佛教这种传统的判教思想应用于三教之中,立佛教为最殊胜的理论,并把儒道作为佛教修行的一个阶段,各自司掌其范围和功能。这既是憨山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重新树立佛教地位的过程,并为明末三教融合的大趋势注入一剂活力。
全文: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通过注释三教经典的方式,把佛教这种传统的判教思想应用于三教之中,立佛教为最殊胜的理论,并把儒道作为佛教修行的一个阶段,各自司掌其范围和功能。这既是憨山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重新树立佛教地位的过程,并为明末三教融合的大趋势注入一剂活力。
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
作者: 夏清瑕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道  止观  三教一源  体用 
描述:在总结前人三教合一论的基础上,憨山德清以佛教之心性统摄儒、释、道三家,又以佛教人、天、佛三乘判设三教。他认为,三家皆由无我之体而达利生之用,止观则是三家了达无我之体的共同工夫,三教源流皆同,不同只在
全文:在总结前人三教合一论的基础上,憨山德清以佛教之心性统摄儒、释、道三家,又以佛教人、天、佛三乘判设三教。他认为,三家皆由无我之体而达利生之用,止观则是三家了达无我之体的共同工夫,三教源流皆同,不同只在
钱谦益与憨山德清的一段思想因缘
作者: 陈洪 王红蕾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因缘  僧俗互动  钱谦益  憨山德清 
描述:晚明文人与僧人之间的诗文交往、唱和是僧俗沟通的重要途径,既体现着晚明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显现着晚明文人对佛教的信仰和理解。钱谦益,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憨山德清,明代著名的高僧。本文通过两人之间一段思想因缘交往的考察,揭示了晚明文学史上僧俗思想互动的一个侧面。
全文:晚明文人与僧人之间的诗文交往、唱和是僧俗沟通的重要途径,既体现着晚明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显现着晚明文人对佛教的信仰和理解。钱谦益,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憨山德清,明代著名的高僧。本文通过两人之间一段思想因缘交往的考察,揭示了晚明文学史上僧俗思想互动的一个侧面。
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
作者: 夏清瑕  来源:五台山研究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参究念佛  净想  唯心净土  染想 
描述: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全文: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从憨山德清的史料看大报恩寺的历史定位
作者: 吴之洪  来源:郑和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义学  德清  文史资料  历史  生平事迹  报恩  居士佛教  史料 
描述:明神宗万历年(1573-1620年)时期。佛教义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学识广博、在士大夫层中影响较大、对促进居士佛教起过重要作用的有云栖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漓益智旭等人。后世称为“四大高僧
全文:明神宗万历年(1573-1620年)时期。佛教义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学识广博、在士大夫层中影响较大、对促进居士佛教起过重要作用的有云栖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漓益智旭等人。后世称为“四大高僧
云水洞内的辽代摩崖佛像
作者: 罗炤  来源:法音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崖  上方山  佛教文化  辽代  北京地区  洞内  云水  憨山德清  房山石  佛像 
描述:北京市房山区的上方山是历史上的佛教名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真可(达观)和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曾经于此会见、居留,切蹉教理,并于此获知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隋朝大业十二年瘗藏的佛舍利,二师当即“冒雪冲泥”,赶赴雷音洞顶礼,写诗作记庆此胜缘。上方山的佛教活动始丁何时?碑碣、史籍记载不一。有说始于陈(实应为北齐,陈
全文:北京市房山区的上方山是历史上的佛教名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真可(达观)和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曾经于此会见、居留,切蹉教理,并于此获知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隋朝大业十二年瘗藏的佛舍利,二师当即“冒雪冲泥”,赶赴
憨山德清居留肇庆地区诗文述略
作者: 康庄  来源:肇庆学院学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肇庆  诗文  憨山德清 
描述:明末高僧憨山德清被贬广东期间多次往返端州(肇庆),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文。这些诗文足以补充当前憨山德清研究中关于他遇赦后再遭诬陷、但语焉不详的文献环节,也客观地反映了晚明肇庆地区的宗教人文面貌,为研究晚明时期岭南佛教供了资料遗存。
全文:明末高僧憨山德清被贬广东期间多次往返端州(肇庆),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文。这些诗文足以补充当前憨山德清研究中关于他遇赦后再遭诬陷、但语焉不详的文献环节,也客观地反映了晚明肇庆地区的宗教人文面貌,为研究晚明时期岭南佛教供了资料遗存。
密藏道开与《嘉兴藏》
作者: 业露华  来源:五台山研究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十七年  嘉兴  生卒年  江西南昌  五台山  明万历  明代  刊刻  憨山德清 
描述:密藏道开,是明代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对于佛教的教义教理之发展,并没有多少重大的贡献,对宗教修行以及教义宣传等其他方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所以他不象明代的四大高僧那样著名,记录其生平活动
全文:密藏道开,是明代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对于佛教的教义教理之发展,并没有多少重大的贡献,对宗教修行以及教义宣传等其他方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所以他不象明代的四大高僧那样著名,记录其生平活动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