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文艺创作中的婚姻、爱情、道德题材的思考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脱离现实 婚姻 爱情 丈夫 题材 封建伦理意识 妻子
-
描述:一次随意的交谈,引发了这个题目。那是在观看新片《鸳鸯楼》以后,几个同志聚在一起闲聊。有同志称赞片中第五家“沙龙”主妇,任劳任怨地为丈夫招待满座的高朋,星期天从下午马不停蹄地忙到深夜,当客人风卷残云般地“扫”光家中所有食品以后,她最后只得干嚼方便面充饥,而这一切,由于得到丈夫的体贴和慰藉,她心甘如饴,
-
全文:的一部分,她的爱,她的牺牲精神,是使夫妻和家庭关系和谐的一种可贵的粘合剂。有同志则觉得,这种“贤妻良母”式的好妻子,浸透着妻子服从丈夫、女人服从男人的封建伦理意识,在今天恰恰需要大力加以否定,而不是肯定。两“说”相较,虽然后者富有“现代意识”,获得多数人的点头。有同志并由此引伸出《鸳鸯楼》的可
-
[1图]太平文化街区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全椒太平文化街区位于全椒县城内,以新襄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中间由太平桥连接,总规划面积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该街区由江苏省著名设计大师杜顺宝教授领衔设计,建成后成为一个集餐饮
-
非禅而禅
-
作者:
林明昌 来源:名作欣赏·上旬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王维诗是禅诗吗? 王维诗风淡远闲静,于唐代即甚为知名,(唐)殷瑶曰:“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卷上)但是当时并无人将王维诗解读为禅诗。司空图说:“国初主上好文雅,风流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右丞、苏州,趣味澄复,
-
全文:清风之出岫”,说明王维与韦应物十分相近,而且无关乎禅。 然而时至今日,以“王维禅诗”为题的专著、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已不在少数,这些著作均将王维的诗解读为禅诗作为前提,似乎“王维诗为禅诗”或“王维部分诗为
-
旅客列车直排式厕所对车厢及上水系统污染的调查分析
-
作者:
孙汉阳 汪海洋 曾菲菲 李鑫 吴汝进 来源:广东卫生防疫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水系统 旅客列车 调查分析 直排式厕所 车厢 污染
-
描述:旅客列车上的厕所一直采用直排式 ,粪便污物直接排向车外 ,不但污染环境 ,而且对车站上水设施也造成污染 ,不能给列车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饮用水。为能解决这一问题 ,并配合铁道部科技司下达的《旅客列车密闭式集便装置及地面处理设施的研制》课题而进行本题研究。1 内容与方法1 1 列车直排式厕所对列车污染
-
全文:密闭式集便装置及地面处理设施的研制》课题而进行本题研究。1 内容与方法1 1 列车直排式厕所对列车污染的模拟试验在列车行驶方向的厕所内 ,当列车速度达到 1 0 0km/h左右时 ,倒入配好的稀碱液
-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合用出现的不良反应
-
作者:
陈邦元 丁妍 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利巴韦林 不良反应 干扰素
-
描述:干扰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利巴韦林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合用大多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且要比单独用干扰素应答率要高出约20%[1],所以两者常联合用药。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早期不良反应[2]:在用药1周内几乎所有患者出现如发烧、畏寒、身痛、头痛和出汗流感样临床表现,以及恶心和呕吐等;中
-
全文:干扰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利巴韦林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合用大多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且要比单独用干扰素应答率要高出约20%[1],所以两者常联合用药。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早期不良反应
-
从憨山德清的交往看晚明丛林与士林的思想互动
-
作者:
王红蕾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德清 士人 佛学思想 交往 丛林 士林 晚明 个性特征
-
描述: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意识、宗教精神,以至上升到学理形态的宗教理论等等,这些可以概括为宗教思想的内容,乃是在整个人类文明中起重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宗教思想影响到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情况当然也不例外。陈寅恪曾精辟地指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
-
全文: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体现一定的宗教思想,同样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影响。因此,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实际上不论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哪个领域,都与宗教思想及其发展、演化、意义
-
五四:投毒谣言与反日 风潮
-
作者:暂无 来源:时代教育·国家历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本刊记者 李远江 在五四运动的敏感时期,一批“日本人投毒”的传闻突然爆发,打破了学生试图将运动控制在和平范围的努力,使上海陷入民族情绪与安全恐慌交织的氛围中。 1919年5月底,一个“日本人投毒”的小道消息开始在上海市井中流传。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理会它。然而,进入6月份以后,
-
全文:不熟悉的外地人,从怀疑水中被投毒,到开始怀疑华人售卖的蔬菜、肉类、米面、糕点,但凡能食用的东西都有日本人或受雇于日本人的华人投毒。于是,部分市民连蔬菜、豆腐、食油等也不敢吃了。一时间,上海全城的食品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