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难得糊涂”说起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今晚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郑板桥写过一幅匾额:“难得糊涂”。如今信奉此语的人,在处理人事上往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认为它体现着“大智若愚”,是一种豁达,一种洒脱,一种智慧。同时,也有人觉得“揣着明白装糊涂”,张扬“心口不一”,是一种虚伪,一种做作,一种奸诈。两种看法看似水火,实则各有道理,只是视角都只局限于一个特定角度,其
-
全文:郑板桥写过一幅匾额:“难得糊涂”。如今信奉此语的人,在处理人事上往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认为它体现着“大智若愚”,是一种豁达,一种洒脱,一种智慧。同时,也有人觉得“揣着明白装糊涂”,张扬“心口不一”,是一种虚伪,一种做作,一种奸诈。两种看法看似水火,实则各有道理,只是视角都只局限于一个特定角度,其
-
导盲犬的“水土不服”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日前,在央视中看到一个镜头:北方一个城市的街道上,一位盲人正由一只导盲犬引导,于绿灯时过斑马线,突然一辆左转弯的轿车急速地闯过来,惊得导盲犬停在路中央,不知所措。无独有偶。上海一位盲人,近日也由
-
全文:日前,在央视中看到一个镜头:北方一个城市的街道上,一位盲人正由一只导盲犬引导,于绿灯时过斑马线,突然一辆左转弯的轿车急速地闯过来,惊得导盲犬停在路中央,不知所措。无独有偶。上海一位盲人,近日也由
-
[0图]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
作者:
明光 来源:北京:现代出版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通俗读物 禅宗
-
描述:本书是一部禅学故事的工具书。
-
全文:本书是一部禅学故事的工具书。
-
要快也要慢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江曾培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
-
全文:■江曾培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
-
[0图]当代中国纪实文学百部 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大聚焦 “文革”血泪卷 崇拜的代价
-
作者:
周明 傅溪鹏 来源:北京:华夏出版社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点 报告文学 年代 中国 现代
-
描述:本卷包括:“玉碎”、“崇拜的代价”、“划破夜幕的陨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命运”、“他献上一颗虔诚的心”等13篇报告文学。
-
全文:本卷包括:“玉碎”、“崇拜的代价”、“划破夜幕的陨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命运”、“他献上一颗虔诚的心”等13篇报告文学。
-
[0图]人诞生在道里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点 年代 杂文 中国 现代
-
描述:本书内容分为无私无畏的美丽、“买一送一”的圈套、不要歧视非典患者、使社会成为“不沉的湖”等七个部分,收入了几十篇反映社会问题短文。
-
全文:本书内容分为无私无畏的美丽、“买一送一”的圈套、不要歧视非典患者、使社会成为“不沉的湖”等七个部分,收入了几十篇反映社会问题短文。
-
[0图]雷公药对 辑复本
-
作者:
北齐 徐之才撰 尚志钧 尚元胜辑校 来源: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点 年代 古代 中国 中药配伍 配伍禁忌
-
描述:本书将同一个药物所辑不同的内容归并在一起,内容按药名、性味、主治、七情畏恶等次序排列,共收413条。
-
全文:本书将同一个药物所辑不同的内容归并在一起,内容按药名、性味、主治、七情畏恶等次序排列,共收413条。
-
[0图]郭嵩焘全集 4
-
作者:
清 郭嵩焘撰 梁小进 来源:长沙:岳麓书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全集 郭嵩焘 1891 1818
-
描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
-
全文: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
-
[0图]中国新文学大系 66 1949-1976 第16集 戏剧 卷2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作品集 现代文学 中国 当代 话剧剧本
-
描述:本书内容包括:赫哲人的婚礼;年青的一代;红鼻子;江姐;十五贯;祥林嫂等。
-
全文:本书内容包括:赫哲人的婚礼;年青的一代;红鼻子;江姐;十五贯;祥林嫂等。
-
毋不敬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中老年时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时下一些年轻人写信,信封上的收信人往往就写个名字,既无先生之称,也无同志之谓,冷冰冰的,硬邦邦的。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这种直呼其名的做法颇不以为然,觉得是礼的缺失。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件事,当时
-
全文:时下一些年轻人写信,信封上的收信人往往就写个名字,既无先生之称,也无同志之谓,冷冰冰的,硬邦邦的。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这种直呼其名的做法颇不以为然,觉得是礼的缺失。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件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