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二病方》药物“蒿、青蒿、白蒿”考释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中药材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郭璞 清代 郝懿行 考释 药物 尔雅 白蒿 青蒿 五十二病方
-
描述: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笔者对此注持有不同的看法。按萩蒿是
-
全文: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
-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的母子之情
-
作者:
复彩 岳帅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 德清 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 全椒县 高僧 中国儒家
-
描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初春的一个清晨,全椒县(今仍属安徽)一个蔡姓人的家里,一个男婴降生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被名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德清的母亲是一个观音菩萨的信仰者,据说她着胎的时候,梦见观世音菩萨手中抱了一个孩子向她走来。正如中国儒家的一个大德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
全文: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初春的一个清晨,全椒县(今仍属安徽)一个蔡姓人的家里,一个男婴降生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被名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德清的母亲是一个观音菩萨的信仰者,据说她着胎的时候,梦见观世音菩萨手中抱了一个孩子向她走来。正如中国儒家的一个大德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
图像中的忠勇与慈悲
-
作者:
王启元 来源:书城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万历朝 两宫太后 明万历 神宗 崇祯帝 京西 古塔 憨山德清 凌烟阁 李成梁
-
描述:一、皇家寺院的遗碑阜成门外八里庄的地方,曾经矗立过一座明代最大的皇家寺院,四百多年过去了,孤零零就只剩下一座古塔,还见证着曾经的辉煌。这里就是京西著名的慈寿寺与慈寿塔。这座塔院建成于明万历七年(1579),供养它的大檀越,就是当时的大明君主神宗皇帝的生母、两宫太后之一的慈圣皇太后。在慈寿寺里发生过的
-
全文:一、皇家寺院的遗碑阜成门外八里庄的地方,曾经矗立过一座明代最大的皇家寺院,四百多年过去了,孤零零就只剩下一座古塔,还见证着曾经的辉煌。这里就是京西著名的慈寿寺与慈寿塔。这座塔院建成于明万历七年
-
云水洞内的辽代摩崖佛像
-
作者:
罗炤 来源:法音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崖 上方山 佛教文化 辽代 北京地区 洞内 云水 憨山德清 房山石 佛像
-
描述:北京市房山区的上方山是历史上的佛教名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真可(达观)和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曾经于此会见、居留,切蹉教理,并于此获知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隋朝大业十二年瘗藏的佛舍利,二师当即“冒雪冲泥”,赶赴雷音洞顶礼,写诗作记庆此胜缘。上方山的佛教活动始丁何时?碑碣、史籍记载不一。有说始于陈(实应为北齐,陈
-
全文:北京市房山区的上方山是历史上的佛教名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真可(达观)和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曾经于此会见、居留,切蹉教理,并于此获知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隋朝大业十二年瘗藏的佛舍利,二师当即“冒雪冲泥”,赶赴
-
走出抑郁的“牢笼”──浅谈中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及防治
-
作者:
汪海洋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际交往 恐惧心理 中学生 自我认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 “片面追求升学率” 抑郁心理 学生自我意识 抑郁情绪 应试教育
-
描述:走出抑郁的“牢笼”──浅谈中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及防治汪海洋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
-
全文:走出抑郁的“牢笼”──浅谈中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及防治汪海洋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
-
完成中国舆地图之商榷
-
作者:
王南原 来源:地理学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航空测量 等高曲线 航测 复照 气压高程 舆地图 附图 底片 三角网系 测量方法
-
描述:关於舆地图的效用,许多地理学家已经有很详细的讨论,不再赘述。现在所拟提出来商榷的雨点,是:(甲)如何完成中国与地图,(乙)应采用的测量方法。现就管见所及,撮要演述,藉供各专家商讨。(甲)如何完成中国与地图在未讨论采用测量方法之前,对於完成中国舆地图,有几项先决的问题,应行研究。
-
全文:关於舆地图的效用,许多地理学家已经有很详细的讨论,不再赘述。现在所拟提出来商榷的雨点,是:(甲)如何完成中国与地图,(乙)应采用的测量方法。现就管见所及,撮要演述,藉供各专家商讨。(甲)如何完成中国与地图在未讨论采用测量方法之前,对於完成中国舆地图,有几项先决的问题,应行研究。
-
笔端有力任纵横——记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
-
作者:
黄俭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道 北京人艺 记者 新闻 编辑史 采访 演出 稿子 文汇报 戏院
-
描述: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不到稿子了,“关键是没有时间!”这是事实。可是,情况也有例外。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就是官职在身,笔仍在手,
-
全文: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
-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清史明鉴录》读后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文摘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历史领域 和珅 现实关怀 吴士余 清史纪事本末 书集 治史 小说美学 紫金城
-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读“邑有流亡愧俸钱”有感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群言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清正廉洁 文化传统 唐宋诗 清廉 管辖地 官员 廉政文化 韦应物 清官
-
描述:夏日读诗消暑,发觉唐宋不少诗人都是官员,他们诗名盛,政声隆,可谓作文从政两相宜。在他们的诗作里,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见到社会混乱,民生凋蔽,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为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灾民深深引咎自责。这与白居易在《卖炭翁》、《观刈麦》等诗篇中所呈
-
全文:夏日读诗消暑,发觉唐宋不少诗人都是官员,他们诗名盛,政声隆,可谓作文从政两相宜。在他们的诗作里,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见到社会混乱,民生凋蔽,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
上页
1
2
3
...
8
9
10
...
18
19
2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