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的与历史的追求:上海首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评选记感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文学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美学的与历史的追求:上海首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评选记感
-
[0图]小说界文库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学科 地点 年代 中国 现代 小说 选集
-
描述:小说界文库
-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清史明鉴录》读后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文摘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历史领域 和珅 现实关怀 吴士余 清史纪事本末 书集 治史 小说美学 紫金城
-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
悟得第一义 字字皆心语:皮朝纲先生的禅宗美学研究
-
作者:
董运庭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宗禅 中国佛教 禅学思想 太虚大师 憨山德清 马祖道一 第一义 佛教禅宗 禅宗美学 人间佛教
-
描述:一佛教禅宗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而禅宗美学,则是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发轫于那个年代的一门新学科。禅学作为禅宗教义,本是佛教学说的组成部分,与美学
-
全文:一佛教禅宗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而禅宗美学,则是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发轫于那个年代的一门新学科。禅学作为禅宗教义,本是佛教学说的组成部分,与美学
-
微型小说笔谈
-
作者:
罗竹风 纪人 储大泓 史中兴 周介人 吴欢章 邓牛顿 方平 吴中杰 曾文渊 丁景唐 左泥 来源:小说界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微型小说笔谈
-
《暂憩园》:建筑人性的神庙
-
作者:
夏一鸣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轻轻松松 人性 《醉太平》 主持人 憩园 北京话 现代主义 开发商 知识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前两年我就听说过,写散文的史中兴先生要撰一部关于上海的长篇小说。我为他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因为我知道,上海开埠的历史虽然可远推到两百年前,虽然她在三四十年代辉煌一时,有“东方巴黎”之美称,而诉说这个
-
全文:前两年我就听说过,写散文的史中兴先生要撰一部关于上海的长篇小说。我为他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因为我知道,上海开埠的历史虽然可远推到两百年前,虽然她在三四十年代辉煌一时,有“东方巴黎”之美称,而诉说这个
-
创办《小说界》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刊物 当代文学 小说界
-
描述:《小说界》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年筹建的专发小说的文学刊物,长期以来坚持立足当代,服务于当代,以其"个性美和幽异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文章详细梳理了《小说界》的办刊思路、坚持方向和自身特色.对现今文学期刊的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全文:《小说界》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年筹建的专发小说的文学刊物,长期以来坚持立足当代,服务于当代,以其"个性美和幽异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文章详细梳理了《小说界》的办刊思路、坚持方向和自身特色.对现今文学期刊的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不可“破碎”地看待电影功能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电影新作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女词人 电影功能 破碎 电影创作 艺术 审美活动 影片 社会功能 认识作用
-
描述:灯下漫读,翻开一本《美学的历史》,其中提到,西方一些美学家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要防止一种“缺漏”的偏差,对艺术的认识,不能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用中国的美学语言来说,就是不能“破碎”地对待艺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过一句名言:“破碎何足名家?”由此我想到,纠“缺漏”之偏,治“破碎”之症。
-
全文:灯下漫读,翻开一本《美学的历史》,其中提到,西方一些美学家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要防止一种“缺漏”的偏差,对艺术的认识,不能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用中国的美学语言来说,就是不能“破碎”地对待艺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过一句名言:“破碎何足名家?”由此我想到,纠“缺漏”之偏,治“破碎”之症。
-
韩英的微型小说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文艺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小说 中国 文学评论
-
描述:韩英的微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