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趋同之忧
作者: 史中兴  来源:现代阅读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牌号  列宁格勒  莫斯科  建筑样式  公民  住宅 
描述:多年前看过一部苏联影片:莫斯科一位公民夜晚酒醉归家,误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班机,下车后居然乘车回到了家。原来,他在莫斯科的住宅和他到达的这所列宁格勒的住宅,建筑样式是相同的,路名、门牌号是相同的,更绝的是连门锁、钥匙也是相同的,于是这位莫斯科公民住了进去,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喜剧故事。
全文:多年前看过一部苏联影片:莫斯科一位公民夜晚酒醉归家,误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班机,下车后居然乘车回到了家。原来,他在莫斯科的住宅和他到达的这所列宁格勒的住宅,建筑样式是相同的,路名、门牌号是相同的,更绝的是连门锁、钥匙也是相同的,于是这位莫斯科公民住了进去,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喜剧故事。
廉政文化与政治生态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群言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招待费  副庭长  政治生态环境  阜阳  司法腐败  执行  群体腐败  廉政文化  法官  中院 
描述:俗话说,见多不怪。腐败这个怪见得多了,如今再听到什么腐败信息,已经有些处变不惊了。不过,近日面对阜阳中院法官群体腐败案,我还是惊了一下,引发出一点感想。这一群体腐败案,是由查处阜阳中院经二庭副庭长薛
全文:俗话说,见多不怪。腐败这个怪见得多了,如今再听到什么腐败信息,已经有些处变不惊了。不过,近日面对阜阳中院法官群体腐败案,我还是惊了一下,引发出一点感想。这一群体腐败案,是由查处阜阳中院经二庭副庭长薛
廉政文化与政治生态
作者: 江曾培  来源:东方剑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招待费  副庭长  政治生态环境  社会公正  司法腐败  县政府  群体腐败  廉政文化  法官  中院 
描述:俗话说,"见怪不怪"。腐败这个"怪"见得多了,如今再听到什么腐败信息,已经有些"处变不惊"了。不过,面对内地某市中院法官群体腐败案,我还是"惊"了一下,引发出一点感想。这一群体腐败案,是由查处该市
全文:俗话说,"见怪不怪"。腐败这个"怪"见得多了,如今再听到什么腐败信息,已经有些"处变不惊"了。不过,面对内地某市中院法官群体腐败案,我还是"惊"了一下,引发出一点感想。这一群体腐败案,是由查处该市
私权不可随意侵犯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群言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保护意识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居民  八九十年代  危旧房屋  民心工程  城市改造  私权  强制拆迁  南京市 
描述:南京市玄武区邓府巷的强制拆迁,引发出居民翁彪"自焚"事件,提醒人们要百倍重视拆迁工作中的稳定和公平问题,必须用完善的制度代替强制性的拆迁。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是要增强对私权的保护意识。城市改造免不了要拆迁。改造危旧房屋,本是危旧房屋居民所盼,因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拆迁工程,被称为"民心工程
全文:南京市玄武区邓府巷的强制拆迁,引发出居民翁彪"自焚"事件,提醒人们要百倍重视拆迁工作中的稳定和公平问题,必须用完善的制度代替强制性的拆迁。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是要增强对私权的保护意识。城市改造
李大钊遇害前后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内幕(下)
作者: 王心文  来源:陕西党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四 (接上期)军阀没有料想到逮捕李大钊引发的社会影响之大。事发后,京津各报社评,都为李大钊呼吁。营救李大钊的人亦多方努力,有人论法理,有人道人情,有人捐款,有人奔忙。 4月9日,政府召开校务讨论会,席间提议“李大钊虽属共产党员,究系迷信学说,与故意扰乱治安者情形微有出入,应请当局略迹原情,贷其一死”
全文:四 (接上期)军阀没有料想到逮捕李大钊引发的社会影响之大。事发后,京津各报社评,都为李大钊呼吁。营救李大钊的人亦多方努力,有人论法理,有人道人情,有人捐款,有人奔忙。 4月9日,政府召开校务讨论会
药地愚者禅学思想蠡探:从「众艺五明」到「俱熔一味」
作者: 廖肇亨  来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严》  《东西均》  明代佛教  方以智 
描述:方以智(1611-1671),出家後号药地患者,嗣法曹洞宗觉浪道盛(1592-1659)。其学浩瀚渊博,网罗万有,熔铸多端,自成一格,拒斥将思想实体化。所有的知识来源对於方以智而言,都是值得学习、效法,乃至於运用的药材,在独到的智慧调和之下,绽放出新的辉光与效能。因此对方以智而言,不论儒者、高僧、科
全文:。《华严》是方以智沟通禅、教的绝佳桥梁,同时也是其支持禅林外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并由此向文字禅靠近。在方以智来看,禅并没有实体的内涵,只是一种引发机缘与熔铸才学的触媒。其具体内涵几乎全?《华严》所涵摄,这也
五四:投毒谣言与反日 风潮
作者:暂无 来源:时代教育·国家历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刊记者 李远江 在五四运动的敏感时期,一批“日本人投毒”的传闻突然爆发,打破了学生试图将运动控制在和平范围的努力,使上海陷入民族情绪与安全恐慌交织的氛围中。 1919年5月底,一个“日本人投毒”的小道消息开始在上海市井中流传。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理会它。然而,进入6月份以后,
全文:共识”,一场大恐慌引发的社会风潮正扑面而来。 鼓动 北京“五四”游行的消息传至上海后,上海学界开始积极宣传反日,推进抵制日货的活动。中日民众之间的对抗情绪开始逐步升温,5月18日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