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映艺术本体演进轨迹 见证社会生活变迁
-
作者:
徐沛君 来源:中国美术馆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延安时期 艺术本体 王琦 民间美术 创作年代 捐赠 中国版画 套色木刻 美术作品
-
描述:一 本次展出的版画作品以木刻为主,创作年代跨度达六七十年,延安时期以来的许多木刻佳作得以呈现。 1949年以前的作品如王琦的《难民一群》(1948年作)、汪刃锋的《母亲》(1948年作)以及野夫的《泛区难船》(1948年作),都表现了民众痛苦的灵魂与被践踏的人格,创作中既不回避现实状况的描绘,也重视
-
全文:,木刻的直接性、强烈的对比以及极为有力的线条成了一种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表达形式,而不再只是复制绘画的手段。 在借鉴外来艺术样式乃至思想倾向的同时,这批富有激情的青年艺术家们没有忘记本土文化之根,他们始终没有
-
烛照精微:对研究者与对象之间关系的思考
-
作者:
耿晶 来源:中国美术馆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孟浩 人文科学研究 见其 与诸子登岘山 艺术史研究 情感深度 鲁迅研究 纷红骇绿 憨山德清 历史叙述
-
描述:近年来,某些史学研究在材料、视角、旨趣甚至方法上逐渐转向"难以述诸明晰判断"的"思想与经验之间",或者说,关注人物"如何将生命刻写在历史上"——这样一种注重感同身受的"体验"式阅读与运思,创生了研究中的细腻、关切。由于借助了个人经验的深入展开,使得历史叙述获得了额外的饱满和丰盈。我由此想到,我们如何
-
全文:中的细腻、关切。由于借助了个人经验的深入展开,使得历史叙述获得了额外的饱满和丰盈。我由此想到,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史研究中作为对象的"人"?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对研究者来说,与既往形成对话关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