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发布者: 张静霞 发布日期:2017.03.04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文化厚土。其实,早在距今约七、八千年,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创造着全椒的文明,文物部门考察发现的华龙遗址、白衣遗址、桃园遗址、古城遗址等二十多处古文化遗址,饮马池遗址、丰乐城遗址、梁王城遗址、阜陵城遗址等十多处古战场遗址,特别是七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批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制品等,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具特色的是人文文化,自汉以来,墨客骚人,雅士高僧,人文荟萃,代有英才;千古绝唱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朝著名诗人、滁州刺史韦应物所作,被近代人选入《唐诗三百首》,诗中的“山”即是全椒的神山;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吴敬梓和他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为标志的“儒林文化”,“儒林文化”是全椒文化之魄和精髓,《王冕学画》中王冕画荷的“荷花塘”至今犹存,《范进中举》对“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讽,《两根灯草》对吝啬鬼严监生的刻画惟妙惟肖,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还要早一百年。除吴敬梓之外,宋代宰相张洎、明代高僧憨山、清代文士薛时雨、民国文侠杨尘因也都成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身体里蕴涵着全椒人崇文重道的特质,张扬着全椒文化的永恒魅力。全椒的文化,文化的全椒,是这一方古老土地的鲜明色彩,是全椒人世代不愿放弃的生活主题。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了品种繁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遗”成果

    初步摸清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9个门类39种,民间文学(口头文学)3个,占3%;民间音乐5个,占13%;民间舞蹈10个,占26%;戏曲1个,占3%;曲艺3个,占8%;民间手工技艺7个,占20%;人生礼俗2个,占6%;民间信仰6个,占15%;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个,占6%。成功申报省级首批“非遗”名录《走太平》一项,市级首批“非遗”名录《走太平》、《八朵云》、《酥笏牌》、《全椒民歌》、《五马破曹》、《二月二龙抬头》、《管坝牛肉》、《双龙舞》八项,县级“非遗”名录39项。我县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资源最为丰富,曲艺、杂技、人生礼俗等资源稀缺。从行政区域分布来看,二郎口镇、十字镇、六镇镇较多;从项目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民间杂技、曲艺等大同小异,而民间舞蹈、民间信仰、民间音乐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比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带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

    三、特征分析

    全椒民间文学有149篇,丰富多彩,人文野史,地方舆志,神仙鬼怪,讽刺幽默,几乎无所不及。或褒或贬,或讥或讽,说起来酣畅淋漓,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县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椒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地理特征,在安徽乃至全国,都有其独特之处。 根据音乐流传区域,可分为四大块,即东部民歌(十字、界首片)、山区民歌(马厂、周岗片)、西部民歌(章辉、古河片)、圩区民歌(陈浅、官渡、赤镇片)。东部民歌特色鲜明、细腻、婉转、流畅,主要有《十把穿金扇》、《摘黄瓜》、《卖杂货》等,其代表人物有十字大马孙氏民歌世家。西部民歌的代表人物是章辉小陈村的民歌王陈发帮,主要演唱曲目有《十双红绣鞋》、《偷嘴瞒娘》等。山区民歌尤其以马厂流传的《好老鹰》为其代表,《好老鹰》曲调大气,有音乐专家认为可以改编成交响乐。圩区民歌主要是从扬州一带流传过来的小调,特色不如本土民歌鲜明,主要有《孟姜女》、《八段锦》、《跌断桥》、《手扶栏杆》、《虞美人》、《小寡妇上坟》等。全椒本地流传的民歌小调有秧歌、车水号子、耕田号子、龙舟号子等,内容纯朴,曲调自然。

    全椒民间舞蹈代表作“八朵云”,是以篾制的双层、中空的云灯为道具,以京剧曲牌为主调,以打击乐器及京胡、高胡、唢呐、笛子等民乐相辅,大都是广场表演,建国后的“八朵云”表演道具相同,但是它的表演方式有所改变,增加了踩街以及唱门头、谷场表演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舞台表演,伴奏的器乐除打击乐外,因所唱曲调大部分是民歌小调,故民族乐器占主要地位。“八朵云”的表演既有广场表演的气势,又有长街进行中表演的风格,更具有适应舞台表演的综合性艺术特征,舞姿造型朴实无华,民间大众最为喜爱,曲调唱词最为普及,年龄稍长者都能熟唱,唱者乐在其中,听者津津有味,在民间广为流传。

    全椒民间手工技艺代表作“酥笏牌”,代代单传,几百年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与众不同的特殊性。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香酥可口,老少皆宜,既可作休闲茶点,又可作主食使用。食用区域广泛、影响大,1958年原滁县地区曾将“酥笏牌”作为皖东名特产专送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品尝,中央办公厅曾来函致谢。改革开放后,港台同胞来大陆探亲、投资者吃过“酥笏牌”后均赞不绝口。目前,该产品已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新加坡、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全椒传统民俗的代表作“走太平”,自东汉开始,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倾城男女老幼都要到城东的一座名曰“太平桥”的桥上走一走,烧香、放烟花炮竹。观赏沿河街道花灯展、手工艺展、戏曲、杂技演出等各种娱乐活动,人山人海,现影响已扩大到周边省市。据《汉书》等各朝代有关文献记载,走太平桥这一习俗主要产生于群众自发性纪念汉朝全椒县官员刘平等三位历史人物为该县所做了功绩。“走太平”传承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堪称中华古老民俗的活化石。如今“走太平”氛围更是壮观,已不限于祈求太平,追思古人,内容更加丰富,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保护现状

    1、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县文体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12月,全椒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立了专项工作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工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有力支持。

    2、建立保护中心。经县“非遗”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已挂牌设立于县文化馆,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工作,从基层文化站抽调人员充实此项工作的力量。

    3、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讲座、过街横幅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报道全县动态,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4、申报成功,保护效果显著。我县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一些项目进行评审和科学认定,筛选有重要历史传统和科学价值的进行申报,《走太平》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二月二龙抬头》、《管坝牛肉》、《全椒民歌》、《双龙舞》、《五马破曹》等八项入选市级首批“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4月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39项县级首批“非遗”保护名录。

    5、完善档案,建立数据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写《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对一些项目进行音像资料补摄补录工作,将调查的资料按标准按程序输入专用电脑,建立数据库。

    六、面临问题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工作仍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保护经费不足。县财政拨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查漏补缺、DVD拍摄、资料库的建设、数据库的建立、珍贵资料的实物征集、传承人的选择与确认、少数民间传承人年迈生活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等都需要经费投入。

    2、传承渠道不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而面临消失的问题最为突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从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手工操作时间长、强度大,经济效益低下,如果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很多曾经在我县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等就会失传。

    3、人员机构缺乏。我县虽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也受到机构编制的约束,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仅靠文化馆兼管,导致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进度缓慢。由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早,但专业人才缺乏十分突出,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产业化开发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