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倾占统治地位时中央红军何以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
-
作者:吴新光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湖湘论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主力部队 民运工作 四道 蒋介石集团 王东原 军事封锁 漓水 中央红军 英雄史诗 白祟禧
- 描述:在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离开根据地到渡过湘江,通常称之为失利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红军获得了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漓水以东的阴谋,为红军转入云、贵、川和川西北地区创造了前提条件,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这部英
- “工作训导师训练运动”专号引言
-
作者:朱皆平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工作竞赛月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工作训导师训练运动”专号引言
- “局外人”说教育
-
作者:陈邦元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教育文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学 教育竞争 政治教师 考试成绩 局外人 学生 家长 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 教师职业
- 描述:我当过十多年高中政治教师,担任过一所中学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三年前,我离开教育岗位履新,成了教育的"局外人"。人虽离开了教育,但我仍时时关注教育,思考教育,时常从"旁观者"角度认识教育上的一些问题。中国人素以谦虚著称,不懂的东西,绝不发表意见,然而对教育,似乎人人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
- “大苦”原植物考证
-
作者:尚志钧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中药材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大苦 本草考证
- 描述:大苦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的注释。《诗·庸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毛传》云:“苓,大苦。”《说文》:“苦,大苦,苓也。”《说文》:“?,大苦。”《尔雅·释草》:“?,大苦。”古书所云“大苦”是什么植物呢? 三国魏:孙炎注《尔雅》“?,大苦”云:“《本草》云?,今甘草是也。蔓延生,叶似
- “在方向盘前讲礼貌”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新湘评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弗雷德里克 时起时落 新兴资产阶级 讲礼貌 大革命时期 蜿蜒曲折 雅各宾主义 洗澡水 违反交通规则 旧制度
- 描述:法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鲁维诺瓦的名著《礼貌史》中文版近日在上海问世。此书显示礼貌在法国的历史蜿蜒曲折,时起时落,有高峰,也有低谷,18世纪大革命时期,还出现过反礼貌运动。所以要"反",是新兴资产阶级中一些人认为,"礼貌都和旧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是一种装出来的美德,或是用来维护尊卑高下的不平
- “品”得理趣盎然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小说界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司马迁 司马相如 作者 理趣 杜甫 作家 陶渊明 刊出 读者 中国文人
- 描述:本刊从2007年第一期开始,连续刊出了四川作家刘小川所写的品中国文人系列文章,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顺序写出了品读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轼、柳永等多位中国历代文人大家的感受,细致品味了这些为人记取的大文人对中国文化乃至民族意识的贡献,和他们作为历史人物的功过。
- “周老虎”与“吴老虎”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金山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湖南平江 事件 记者 造假 华南虎 陕西 内容实质 老虎 重点 伪劣产品
- 描述:有个词,叫做盗名欺世,也有人把它倒过来,称欺世盗名。二者在内容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既欺世又盗名。不过,仔细分辩一下,也稍有异处。盗名欺世,重点是通过盗
- “告别羞耻”不宜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群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羞耻 中国社会 道德情操 道德意识 王朔 倾向 文风 知识分子 王力 道德约束
- 描述:对王朔的大红大紫,人们的看法,是由于中国社会在文革废墟上生长起来的众多痞子,为他的书提供了畅销的市场。日前读到王力雄先生的一篇文章,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王朔的书在知识分子当中也有相当影响?连他的痞子语言和文风也被一些知识分子模仿?王先生认为,这是因为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痞子化倾向。●
- “君子之教,喻也”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群言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邻舍有一女孩,自读小学以来,每晚均由父母伴读。一道算术题算不来了,父母连忙帮她算出。一个句子造不出来了,父母赶紧帮她造出。这样,她上交老师的作业簿,虽然经常得到"优"的评价,实际上的智力却不见得有多大提高。就思维水平来说,甚至是越来越笨。发展到后来,这个女孩离开父母这一"拐杖",几乎难于在学习上进行
- “吐嘈”不宜
-
作者:江曾培
录入日期:2016-12-06
来源 :金山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时下盛行“吐槽”,特别是在网上,“吐槽”已经成为人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 “吐槽”这个词过去是没有的,现有版本的《辞海》与《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它,而是近年出现的。有人说来源于类似我国相声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