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1图]折叠三塔寺景区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文人雅士来做“牡丹诗会”。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冗底观简,嚣余觉寺幽。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薛时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吐嘈”不宜
作者: 江曾培  来源:金山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时下盛行“吐槽”,特别是在网上,“吐槽”已经成为人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 “吐槽”这个词过去是没有的,现有版本的《辞海》与《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它,而是近年出现的。有人说来源于类似我国相声的日本
全文:是没有的,现有版本的《辞海》与《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它,而是近年出现的。有人说来源于类似我国相声的日本站台喜剧,吐槽者从搭档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引发喜剧效果。
春节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椒人习俗,春节为重。腊月三十,家家忙过年。许多人家中午是不吃饭的。从早上开始就忙炸糕果、做糖食、炸圆子、炸豆腐果子、煎鸡蛋皮包菜饺子、煮鸡鸭。一时砧板声此起彼伏。三十的年夜饭准备毕,人家一般都把果品、酒杯摆在炉井上,酒杯斟上点酒。谓之“迎新灶”。先拜灶神老爷,然后摆上糕、枣子拜老天爷。取瓦盆,
全文:把果品、酒杯摆在炉井上,酒杯斟上点酒。谓之“迎新灶”。先拜灶神老爷,然后摆上糕、枣子拜老天爷。取瓦盆,上架桃、榆、、柳等杂柴禾烧火盆,谓之“烧盆”,设奠先人。如先人坟墓不远,就去坟上设奠鸣鞭烧纸
请注意“长话短说”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检察风云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微型小说  科举制度  《三国演义》  百万字  契诃夫  长篇小说  丘吉尔  作品  《阿Q正传》  短篇小说 
描述:最近参加了一次小说评选活动,读了一些作品,总的感觉这些年好的作品还是有的,但不多,不少作品迎合时尚,缺乏文学应有的精神品格。此外,就是普遍比较冗长,短篇不短,长篇过长。过去的短篇小说,一般都是几千字,如今四、五千字的已不多见,一、二千字的更属稀有,动辄破万字大关,甚至长达二、三万字,超过鲁迅最长的小
全文:作出大量而艰苦的准备。缺乏必要的准备,拼命向作品灌“水”,硬性把作品拉长,使小说长而空,长而,长而芜,这样冗长的作品只会带来读者的冷淡和厌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微型小说所以能异军突起,从短篇小说中分化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
[1图]袁家湾历史文化街区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传家惟百忍 儿曹留学遍三洲 上联是说张氏以百忍传家,下联是说他三个儿子留学、欧、美三洲。长子张贻惠,日本西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北大教授、北大工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现代著名
接骨七厘片、辛伐他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 张勇妹 丁妍 郭贵宾 陈邦元  来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动物实验  辛伐他汀  接骨七厘片  骨折愈合 
描述:目的 探讨接骨七厘片和辛伐他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并分析联合应用接骨七厘片和辛伐他汀与单独应用接骨七厘片或辛伐他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差异.方法 用蒸馏水将接骨七厘片和辛伐他汀片分别溶解,配成一定浓度的溶解液.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将双侧尺桡骨中1/3段徒手折断,造成闭合性完全性骨折,不给予外固定.
全文:,连续28d;联合应用组同时给予接骨七厘片溶液及辛伐他汀溶液,1次/d,连续28d;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 mL,1次/d,连续28d.结果 在一般行为表现、X线表现、组织形态学、骨痂干重等方面
药地愚者禅学思想蠡探:从「众艺五明」到「俱熔一味」
作者: 廖肇亨  来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严》  《东西均》  明代佛教  方以智 
描述:方以智(1611-1671),出家後号药地患者,嗣法曹洞宗觉浪道盛(1592-1659)。其学浩瀚渊博,网罗万有,熔铸多端,自成一格,拒斥将思想实体化。所有的知识来源对於方以智而言,都是值得学习、效法,乃至於运用的药材,在独到的智慧调和之下,绽放出新的辉光与效能。因此对方以智而言,不论儒者、高僧、科
全文:禅学思想仍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方以智将禅学定位?佛学流,然而当时以密云圆悟?首的临济宗门却以不学?高,视经典文字如寇雠,药地以?欲转此流弊,必须重视经典的研修,於是《华严》之学遂成?最好的指南
五四:投毒谣言与反日 风潮
作者:暂无 来源:时代教育·国家历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刊记者 李远江 在五四运动的敏感时期,一批“日本人投毒”的传闻突然爆发,打破了学生试图将运动控制在和平范围的努力,使上海陷入民族情绪与安全恐慌交织的氛围中。 1919年5月底,一个“日本人投毒”的小道消息开始在上海市井中流传。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理会它。然而,进入6月份以后,
全文:城厢,并迅速波及郊区甚至邻近城市。杭州、宁波、苏州、镇江等地均出现了日人放毒谣言,并在当地引发了不少冲突。 极度的恐慌必然造成行为的异常。谣言笼罩下的上海市民在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下,开始对可疑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