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全椒儒林文化
作者: 柴发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儒林文化夯实历史文化底气。自古以来,全椒这片沃土滋养着无数个酷爱读书、热衷进学的儒林人士,他们崇文重教,礼敬文化,敢于担当历史责任,从而形成了好问学、好求师、好著述的浓郁文化氛围。其中代表人物有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的张洎及其子孙和吴朋五兄弟,明代的戚贤和彭梦祖,清代的吴敬梓曾祖四人及叔祖吴昺以及吴鼒、薛时雨,近现代的邱景章、杨尘因、张贻惠、张汝舟等。 查阅民国《全椒县志》选举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有70人获取进士功名,其中张洎是南唐探花及第(一甲第三名);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进士并且殿试探花;吴敬梓的叔祖吴昺在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取得榜眼(一甲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结合千年来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吴敬梓思想、《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所体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不断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儒林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持续的文脉传承、果敢的社会担当。
全文:在自古文风昌盛的全椒历史进程中可谓时代之翘楚。 1、唐宋时代的张洎家族,有“一门两相”之誉。张洎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拜清辉殿大学士。宋灭南唐之后,授官太子中允。继任礼部郎中、太仆少卿
全椒太平文化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全文: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

(一) 太平文化的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梁朝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楚俗以正月十六日为太平日,是日出行,谓之“走百病”。这也是根据《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和《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之说,沿习而有此民俗。全椒为楚地,盛行此俗已有一千五百年。考查“走太平”的习俗,在民国时期,还有余响。新中国成立后,渐已废止。黄河以南地区,唯全椒独存此俗,虽在战乱、文革,也未曾停息。大概是全椒将此楚地共有的风俗,融合于全椒独特的文化内涵,集合了吉祥祈福的心理暗示,而得以流传不衰。使得全椒“走太平”,成为楚地走太平民俗的“活化石”,也成为中华民俗史上的奇观。

  民国《全椒县志·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荆楚岁时记》名曰‘走百病’),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曰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

 全椒走太平能够传承至今,是和东汉全椒县长刘平、隋朝大将贺若弼、明朝大臣陈瑛等三个历史人物有关。

  “走太平”作为一种习俗的由来,全椒有“民间传说”和“文人传说”的两说。民间传说之一是东汉初年,彭城人(今徐州一带)刘平出任全椒长(民不足万户曰长,逾万户曰令),恰逢年荒,刘平将上司拨给建城款用于救济灾民,将原可建四十里的大县城缩小为仅四里的小县城——这就是“城包街”变成了“街包城”,县城反而被市肆所包围,成了古代建城一奇怪之现象。于是被罢官,并被押解京城砍头。全椒百姓感念其恩德,倾城相送到城东小桥上,挥泪而别。此日恰为正月十六日。以后每逢此日,百姓必到此桥上烧香燃竹,纪念刘平,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走太平”。也许是因为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到一位大臣钟离意的帮助,不仅免于砍头,还被推荐给皇帝,荣任宗正一职。

  民间传说的另外个版本是隋朝大将军贺若弼亲率大军伐陈时,驻扎全椒。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福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全椒百姓为其取名“贺橹桥”。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时,又增加了护国安邦、造富于民的成分。

  文人传说是据明、清《全椒县志》中关于南山烟墩的记载推演的。古代在军事要津五里、十里设烟墩以预警。全椒为通庐、滁要道,南山上有一烟墩,叫笔峰,形状很小。明永乐初年,有一术士提出,如把笔峰加高,则可多出举子(举人)。县学教谕吴颖就带领一班秀才畚培土筑。恰巧有位总旗(武职官名)过此,与秀才们发生口角之争,心怀怨嫌。总旗是湖南人,“举”读“主”,把“全椒出举子”误读为“全椒出主子”。主子就是皇帝。时永乐帝刚把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夺来,生怕别人来争。总旗回南京,通过湖南籍大臣向永乐帝报告全椒造反,永乐乃派大军血洗全椒。大军行至长江边,三日大风,不能过江。时都御史陈瑛,乃滁州人,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作担保。于是永乐帝先派密使潜至全椒,在笔峰尖掘得赤符一枚,上书“前有笔峰尖,后有腰带水,此地必出举人”。于是全椒才洗清冤情。陈瑛虽是有明一代著名酷吏,口碑不佳。但陈瑛死后,全椒人力争将其葬在东门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乃纪念全椒幸免于难,怀念陈瑛为全椒所做的担当。

  人们在不同时期,增加了纪念这三个历史人物的内容,使这一古老的民俗有不同的内容创新,而得以延续。特别是名列《汉书》的刘平,清代以来,已被全椒人作为“太平神”礼敬,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全椒人民渴望太平,追求安康幸福生活的愿景。

(二)太平文化的保存现状

  2008年,根据安徽省文化厅转发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的通知》要求,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已通过安徽省文化厅审核、评议,成为滁州市唯一被推荐申报的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县委、县政府还详细制定了“走太平”五年保护规划及措施,成立了走太平研究会,决定把“走太平”作为地方重大文化品牌开发项目,以期充分挖掘“走太平”深厚的文化、商业内涵。

  如今,已经建设完成的太平文化街区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北广场由沿街商铺、民俗展示馆、商贸美食街、太平阁、太平井、五丰广场等建筑构成;南广场由沿街商铺、文化馆、图书馆、民俗老街、牌坊、照壁、树阵广场、雕塑广场、襟襄湖、贺橹楼、儿童乐园等建筑构成,是走太平民俗内涵的延伸,围绕“诉说历史,祈望太平”,通过民俗活动、历史叙事、文化设施,构建“中轴为骨,南北对望”的景观结构体系。“文气、人气、商气”汇聚,被誉为“传世之作、稀世之作”。每逢正月十六,共有几十余万人次走太平,人员有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浙江、南京、合肥、滁州、马鞍山、辽宁、香港、台湾……人们燃太平香、点太平烛、放太平灯。从东门太平路、走太平桥、到太平井、掷太平钱,由太平里(上、下湾旧称),乘兴而归。

  走太平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全椒已经把“走太平”民俗活动升华为具有全椒特色的文化活动。走太平,祈祷太平、祈愿太平,把太平分给自己的亲人,分给自己的朋友,把太平文化扎根在全椒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让其永远传承下去。

全椒佛教文化
作者: 王勇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建武十七年(41),汉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刘英被封为楚王,二十八年(52)赴楚国就任。他“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
全文: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建武十七年(41),汉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刘英被封为楚王,二十八年(52)赴楚国就任。他“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至后汉末年,江淮一带佛教大盛。献帝初平三年(193),佛教传到扬州和江西。  

  当时,全椒地处楚国,属于九江郡,所以接受佛教思想比较早,人们大肆建造庙宇,遍及乡野,佛教文化活动也非常盛行,人们除了在家供奉菩萨、年节烧香上供、叩头祈福外,经常到寺庙上香诵经。考察清康熙《全椒县志》,在全椒区域存在过的寺庙、庵堂等古佛教建筑多达109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寺有三座:南朝的龙山寺、唐朝的神山寺和隋朝的三塔寺;从事佛教活动的高僧也有很多,著名的如梁朝的宝志公、明末的憨山、清末的竹贤和尚以及能悟僧等。 

  在全椒历史上,称得上“世界级”名人的,除了吴敬梓之外,便是憨山大师。憨山大师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学者、佛学家,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世人称为曹溪中兴祖师。他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概言之即圆融思想: 性相一致、禅教一致、禅净一致乃致三教一致。其“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成为十六世纪思想界的标识语言。憨山的大乘菩萨精神影响了晚明佛教的入世性,并直接开启了近世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文化具有下面六个特性: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近当代佛界泰斗太虚、印顺、虚云皆法承衣钵。      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据言是祖师再来,在南华寺住持时面对祖师肉身作诗云: “古德清今德清,古今相逢换了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入草入林不曾停”(德清同是两位大师的名号)。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德清)、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大师9岁时能诵佛经,19岁到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后云游各地名山大刹,参拜高僧。万历元年(1573)游五台山,因喜爱憨山的奇秀风光,遂以“憨山”为号。广结佛缘,弘扬佛法。并在五台山建无遮法会并为国祈嗣。万历十一年(1583)住东海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万历十四年神宗敕将《大藏经》15部颁赠天下名山,太后送牢山一部,并建海印寺,请憨山住持。憨山此时已名动天下。王世贞、汪伯昆、汤显祖、周汝登、袁宗道、董其昌等名儒巨卿皆服膺憨山,或执弟子业。圣母李太后也拜憨山为师。      

  万历二十三年(1595),憨山“以私创寺院”罪,被遣戍雷州。翌年三月十日抵达,寓居雷州第一古刹天宁寺。憨山抵雷州后,四月一日即手注《楞伽经》,并常在天宁寺身着囚衣弘法,吸引了众多官府要员,令天宁寺声望陡增,当地许多寺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亦仿天宁寺进行。        

  同年八月往广州,后至曹溪宝林寺。万历二十六年(1598)曾在光孝寺说法。万历三十二年(1604)正月再往雷州,翌年四月往广州,七月往曹溪。憨山在曹溪重立丛林制度,恢复寺院产业,查处盗卖之田产,修缮祖庭殿堂,整理《六祖坛经》,撰刻《曹溪通志》。他宣扬禅宗,主张禅、华严二宗融合,倡三教一致。憨山重兴宝林寺,被誉为“曹溪中兴祖师”。        

  万历四十二年(1614)获赦。后离开广东东游讲学。东游时,号称四大师之二的袾宏、真可已逝,智旭刚出家不久(智旭大师刚出家的时候,就有大发心,所以感得了三次在梦中蒙憨山大师摄受的因缘,成为大师的心嗣法孙),憨山自然成为晚明佛教丛林泰斗式人物。加之憨山乃圣母恩师,弘法罹难,戍久生还。所至之处,受宰官、缙绅与僧众的热情拥戴。至径山途中,观庐山五乳峰幽雅,有投老之意。        

  天启三年(1623)十月十二日正申时,憨山大师于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岁。当天夜里,群鸟悲鸣。并有毫光冲天,照亮夜空。四众哀恸,声震山谷。大师灵体三天以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憨山大师灵龛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归匡山(今江西庐山)。因匡山地多阴,不便安葬,经二十年后又从匡山重返广东曹溪。然后弟子们恭恭敬敬为大师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于寺内。现在,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 憨山大师著述有《法华经直解》、《圆觉经直解》、《大乘起信论直解》、《观楞伽经记》、《金刚决疑》、《肇论略注》、《八十八祖真影传赞》以及《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等,其弟子钱谦益(晚明文坛领袖)等汇编的有《憨山梦游集》55卷、《憨山语录》20卷等。 具有全椒地域特色的人间佛教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内涵日夜丰富,以憨山为代表的众多高僧,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步入了历史的顶峰,在如今的美国、中国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广为推崇和传播。我们以憨山大师为荣,宣传和弘扬憨山大师一生一世的善行善举,让现代人和后人更多地了解憨山,永久怀念这位佛学大师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的普世情怀。

[0图]全椒中学
作者: 陈静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安徽省全椒中学坐落于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的安徽省全椒县,学校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6所中学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和滁州市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5年)的全椒学宫和明代嘉靖年间的望阳书院。1958年定名为“安徽省全椒中学”。1961年郭
全文:约为90000平方米,包括3栋教学楼、2栋行政楼、3栋实验楼、5栋宿舍楼和1栋餐厅楼、1栋图书馆以及运动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的足球场,完全符合国际比赛的场地要求)、道路、围墙、大门
全椒方言
作者: 个、本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话是北方官话中的江淮方言(或下江官话),与标准的普通话差别不是相像中的那么多。所以我们不能像粤语那样,随意造字。但是方言词汇肯定不少,地当南北,留下了很多方言的印记。在西晋以前,属吴语区。大约从东晋始,逐渐变色,到北宋时可算是粉红色的吴语区,到南宋时已蜕变为官话区了。(一)名词     
全文::你尻我各四?   撇:说某种语言很生硬。 例:各能不要撇普通话了。   迟:用刀划开,如迟鱼。   过:动物生产,如过小狗   决:骂。   掀:我们方言特指把东西倒掉。   赞:1、特指两个较硬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