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华伦·哈定历史
作者: 杨尘因  来源:大陆图书公司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学科  哈定  生平事迹 
描述:内分3编介绍美国总统沃伦·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865—1923)的生平、政治社会观点、及其轶事。书末附:哈定当选后之舆论。
全文:内分3编介绍美国总统沃伦·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865—1923)的生平、政治社会观点、及其轶事。书末附:哈定当选后之舆论。
[0图]蒋孔阳全集 第4卷
作者: 蒋孔阳  来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学科  文集  社会科学 
描述:本书收作者文章包括:上海美学在前进;加强作家主观的人格力量;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一颗把生活燃烧起来的心等约150篇。
全文:本书收作者文章包括:上海美学在前进;加强作家主观的人格力量;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一颗把生活燃烧起来的心等约150篇。
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国际友人
作者: 郭存孝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天国革命  常胜军  太平军  英国人  汪海洋  外国人  李秀成  国际友人  中国人民  苏州 
描述: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列强侵略干涉的农民革命,她吸引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投身其中。革命的节节胜利和她的对外友好政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那些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地活动的许多外国人,或改变了观点
全文: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列强侵略干涉的农民革命,她吸引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投身其中。革命的节节胜利和她的对外友好政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那些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地活动的许多外国人,或改变了观点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清史明鉴录》读后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文摘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历史领域  和珅  现实关怀  吴士余  清史纪事本末  书集  治史  小说美学  紫金城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治史要有现实关怀的自觉
作者: 江曾培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全文:吴士余先生善思。他始于小说美学研究,当时我也从事文学批评,每读他的文章,均能看到一种独抒心灵的见解。此后他的研究视野,进入人文历史领域。近几年来,他悉心研读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品之、思之、记之
从憨山德清的史料看大报恩寺的历史定位
作者: 吴之洪  来源:郑和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义学  德清  文史资料  历史  生平事迹  报恩  居士佛教  史料 
描述:”。而憨山德清大师因为曾经是驻锡金陵大报恩寺的佛教界大德。他的生平事迹和佛学观点。以及他留给世人大量的文史
全文:”。而憨山德清大师因为曾经是驻锡金陵大报恩寺的佛教界大德。他的生平事迹和佛学观点。以及他留给世人大量的文史资料。对我们研究永乐年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的历史定位。具有关键的作用。[第一段]
关于城市规划教学及教材编写的点滴体会:谭纵波《城市规划》代序
作者: 吴良镛  来源:建筑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  纵波  阅读  规划教材  城市规划  规划教学  城市化进程  教材编写  规划理念 
描述:谭纵波同志要我为他的新著作序言,颇感难以应命。多年来我习惯在作序言时,要认真阅读原稿,直到形成比较明确的观点才下笔,在我当前的工作和精力下,已经难达这一要求了。这里谈点关于城市规划教学及教材编写
全文:谭纵波同志要我为他的新著作序言,颇感难以应命。多年来我习惯在作序言时,要认真阅读原稿,直到形成比较明确的观点才下笔,在我当前的工作和精力下,已经难达这一要求了。这里谈点关于城市规划教学及教材编写
论憨山德清的庄子学
作者: 李大华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间法  庄子学  出世间法  儒释道  憨山德清 
描述:德清解庄子,有其独到之处。他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理解儒释道三教关系,以一种三教本当如此的理解诠释了三教圆融关系。他认为庄子论道之广大自在,究天人之际,千古无人能及,独佛经可以"证响之";庄子诋訾孔子,只是"诋訾其迹",实乃破执;庄子的"逍遥",为佛经的"无碍解脱",唯圣人可实现;庄子的方内与方外,不可
全文:,只是"诋訾其迹",实乃破执;庄子的"逍遥",为佛经的"无碍解脱",唯圣人可实现;庄子的方内与方外,不可偏枯,"德充于内,必能游于形骸之外"。在真知与真人问题上,他不同意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观点,认为有真知而后有真人。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