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泥鳅下挂面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和延缓衰老之神效。
先看泥鳅:鳅有三种,一曰叨鳅,其性狂野,不宜食用。二曰褐鳅,生于肥水肥泥,宜于人工饲养,食后反思倒味。三曰岗鳅,产于岗坡湿地,来自文明生态。体小微黄,活泼可爱
-
《神农本草经》与古代方士间的历史关联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皖南医学院学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关联 神农本草经 方士
-
描述: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由此可知陶弘景所作《本草经集注》依据的是经过战乱后幸存的四卷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
-
全文: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而遭损失。这些损失的《本草经》,多数是托名之作。所托的名字,都是先秦人物,如神农、黄帝、歧伯、雷公
-
从药物产地看《五十二病方》的产生时代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蜀都赋 蜀椒 《五十二病方》 禹贡 此方 郭璞注 夏书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芳椒
-
描述:《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药物涉及产地名称有二:一是荆,二是蜀。 (一)荆《病方》251行:“青蒿者,荆名曰[秋]。(艹屈)者,荆名曰卢茹。”此方中,青蒿、(艹屈)两味药在古代荆的地方,分别称为[秋](秋应作(?))、卢茹。荆是什么地方?《尚书·夏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
-
全文:称为[秋](秋应作(?))、卢茹。荆是什么地方?《尚书·夏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郭璞注云:“自汉南至衡
-
《本草纲目》注其他资料为《别录》文举例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江苏中医药杂志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下注 陈藏器 误注 主治 条文 政和本草 本草纲目 影印本 名医别录
-
描述:一、《纲目》标注“陈藏器本草”为《别录》。例一:《纲目》卷十八上旋花条(1955年人卫影印本1015页)主治有“续筋骨,合金疮”七字,下注出处为“别录”。《政和本草》卷七(人卫影印本185页)旋花条文中无此七字。但条文下引陈藏器文有此七字。是《纲目》误注陈藏器文为别录文。例二:《纲目》卷四十六蜗螺条
-
全文:条文中无此七字。但条文下引陈藏器文有此七字。是《纲目》误注陈藏器文为别录文。例二:《纲目》卷四十六蜗螺条集解下引《别录》曰:“蜗螺,生江夏溪水中,小于田螺,上有
-
《五十二病方》“彘鱼”考释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中药材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证类本草 山海经 鱼纲 江豚 日华子本草 本草拾遗 河豚 本草纲目 无毒 名医别录
-
描述:《病方》23行:“令金伤毋痛方,取鼢鼠,干而冶;取彘鱼,燔而冶。”方中“彘鱼”注云:“彘鱼,疑即《名医别录》鮧鱼,彘、鮧,古脂部字,音近相通”。该注以音近相通,连系彘鱼疑为鮧鱼。 鮧鱼是什么鱼呢? 《名医别录》云:“鮧鱼,咪甘,无毒。主百病。”陶弘景注:“鮧鱼,此是鳀(音题)也,即是鲇。”《唐本草》
-
全文:? 《名医别录》云:“鮧鱼,咪甘,无毒。主百病。”陶弘景注:“鮧鱼,此是鳀(音题)也,即是鲇。”《唐本草》注:“鮧鱼,一名鲇鱼,一名鳀鱼。”《本草纲目》云:“鮧鱼,古曰?,今日鲇;北人日?,南人曰鲇。鱼额
-
《五十二病方》药物炮制概况
-
作者:
尚志钧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炮制历史 水火共制 黍米 发展史 药物 中药 雷公炮炙论 操作过程 五十二病方
-
描述:《五十二病方》是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重要古代方药资料,除收载医方外,并对中药炮炙有详细的记载,方中不仅有“炮、熬、煮、炙、煅……”等术语的应用,而且还有操作过程的记录。本文根据1979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单行本上的283方(不包括未拼合的残片)中有关中药炮炙资料
-
全文:1979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单行本上的283方(不包括未拼合的残片)中有关中药炮炙资料,按治削、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以分类归纳,使我们了解中药炮制历史由来已久,后世《雷公炮炙论》序文
-
[1图]油炸麻雀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洗净,进锅文火焙干水,放盆内下甜酒拌匀,焖30分钟,锅下油1斤烧热,雀进锅炸至头见白色捞出。卤锅下酱油、盐、糖、姜、葱、八角粉、少量水烧沸后,先下味精,再将麻雀倒进锅轻轻拌匀(重易碎),贮入小罐浇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行,谓之“走百病”。这也是根据《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和《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
-
[1图]邢文伟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675年)病死于合璧宫绮云殿,追为孝敬皇帝。]久在内宫不出,不见宫臣。时任太子典膳丞的邢文伟竟敢给太子减伙食,并给太子-:
“臣窃见《礼·戴记》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
-
清代四川禅林的几位书法名家等
-
作者:
李豫川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家 清代 禅 书法 四川
-
描述:有清一代,四川禅林名僧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熹公竹禅、雪堂含澈等,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为四川书坛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一、破山海明启功先生(1912—2005)在《论书绝句》中评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未见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启功先生还认为,破山的草书“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媚
-
全文::“先师励耘老人(即陈垣,1886—1971)每诲功曰:‘学书宜多看和尚书,以其无须应科举,故不受馆阁字体拘束,有疏散气息。且其袍袖宽博,不容腕臂贴案,每悬笔直下,富提按之力。’功后获阅书法既多,于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