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不宜“黄金价”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自2004年10月恢复演出的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连续3年29场演出,始终保持着30元、40元、50元的低票价。另一个亲民音乐会———东方市民音乐会,自去年7月创立以来,也是以30元、50元、80元的票价,让市民多了个低价赏乐的去处。为适应观众的需求,这个音乐会在今年将由每月一场扩容为每月两场。在当前
-
全文:自2004年10月恢复演出的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连续3年29场演出,始终保持着30元、40元、50元的低票价。另一个亲民音乐会———东方市民音乐会,自去年7月创立以来,也是以30元、50元、80元的票价,让市民多了个低价赏乐的去处。为适应观众的需求,这个音乐会在今年将由每月一场扩容为每月两场。在当前
-
[0图]全椒庐剧专场演出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
描述: 为丰富两节期间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把党的文化民生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春节文化活系列安排,12月29日晚,全椒县文化馆在观演厅举办了庐剧专场演出,200多名中老年人戏迷观看了演出。
-
全文: 为丰富两节期间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把党的文化民生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春节文化活系列安排,12月29日晚,全椒县文化馆在观演厅举办了庐剧专场演出,200多名中老年人戏迷观看了演出。
-
笔端有力任纵横——记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
-
作者:
黄俭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道 北京人艺 记者 新闻 编辑史 采访 演出 稿子 文汇报 戏院
-
描述: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不到稿子了,“关键是没有时间!”这是事实。可是,情况也有例外。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就是官职在身,笔仍在手,
-
全文: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不到稿子了,“关键是没有时间!”这是事实。可是,情况也有例外。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就是官职在身,笔仍在手,他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
于无声处听惊雷——访话剧《于无声处》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
作者:
周玉明 来源:传媒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刊管理 工人文化宫 “四人帮” 导演 时代最强音 演员 话剧 《文汇报》 编剧 剧本
-
描述:1978年10月初,文汇报社分工跑群众文艺的记者周玉明,听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正在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很受欢迎,许多人看了一次还想再看。她便要求文艺部负责人史中兴一起去看戏。一看,果真名不虚传。虽然全剧只有六个人物四幕戏,而且都在同
-
全文:1978年10月初,文汇报社分工跑群众文艺的记者周玉明,听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正在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很受欢迎,许多人看了一次还想再看。她便要求文艺部负责人史中兴一起去看戏。一看,果真名不虚传。虽然全剧只有六个人物四幕戏,而且都在同
-
描绘个性色彩 审视深层世界——文艺报道随谈
-
作者:
史中兴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19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道 文艺论争 北京人艺 记者 服务对象 观众 个性色彩 深层 审视 作家艺术家
-
描述:文艺记者面对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书画出版、歌舞演出、影视播映、文艺论争、创作和鉴赏心态变化,这里面涌动着多少有价值有兴味的信息等待记者去捕捉。一篇好的文艺报道,能把成群读者观众引进书店、剧场
-
全文:文艺记者面对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书画出版、歌舞演出、影视播映、文艺论争、创作和鉴赏心态变化,这里面涌动着多少有价值有兴味的信息等待记者去捕捉。一篇好的文艺报道,能把成群读者观众引进书店、剧场
-
战地黄花分外香
-
作者:
江曾培 来源:秘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名单 电影 原著 二战题材 中国版 战争题材 优秀作品 战争背景 音乐剧
-
描述: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演出市场呈现一片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热.5月,中央一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引人注目的电视连续剧.原著是一部苏联经典作品,反映了五位美丽快乐的女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
-
全文: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演出市场呈现一片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热.5月,中央一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引人注目的电视连续剧.原著是一部苏联经典作品,反映了五位美丽快乐的女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
-
县级非遗——高跷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高跷”因流传于六镇、东王、草庵一带山村,又叫做《山村高跷》。据传说,清朝末年地方有一位习武的江湖艺人,勤奋好学,身手娇健,擅于杂耍。他根据农村雨天出行穿的板履子特色,用硬质树制成独脚棍高跷,高度为一米,在技艺提高的基础上,高跷的高度逐步升高到1.5米至2米。前期踩高跷均为男士,一般4
-
全文:拜门头演出。每逢春节,正朋十五、重大集会、喜庆的日子里在全椒西中部乡镇、山村都有踩高跷花灯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创新编排了“高跷”兰花灯,将踩高跷唱兰花结合起来。八女子扮兰花姑娘,男青年扮“伞把子
-
县级非遗——双条大鼓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双条大鼓”俗称“双人大鼓”是由两个人表演的大鼓书,演唱时两人分别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搭板(伢子),将两面匾鼓分别放在两个六根小竹竿交叉而成的鼓架子上,边敲鼓边说唱,有乐队伴奏,它属于说唱结合的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全椒广平、卜集、古河及巢湖油坊集、苏湾一带。“双条大鼓”何时流入我县,无史可
-
全文:拉二胡伴奏,经常演出于集镇、街头、村庄、谷场。演唱曲目大都是现编现唱,乡土气息很浓,深受群众欢迎,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条大鼓”登上了文艺舞台,演唱曲目一般都是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党
-
县级非遗——庐剧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庐剧的起源年代,因无文字记载,只能以艺人师祖从业年代推算,大约有两百年历史,据考庐剧起源于最晚年代在清代乾隆年间(约1736年)应是可信的。 庐剧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流行区域的不同,语言发生了变化,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各地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差异,逐渐分为上、中、下三路(即西
-
全文:唱腔还有几种较之其他剧中别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如:1、吆台与帮腔;2、小嗓子唱法;3、连词、伸腔和抡腔板。这三种特殊唱法能为演唱节奏带来明显的变化,造成对比与转折。全椒庐剧演唱场所多以农村乡镇、村头、地边
-
[4图]全椒县成功举办第五届“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现场并且观看了整台演出。
本次活动以乡镇文化站为参演单位,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编排创作的节目按抽签次序登台亮相,演职人员达100余人。调演在二郎口镇综合文化站小戏《新路遇》中拉开了序幕,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