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太平

发布者: 暂无 发布日期:2016.12.07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

历承千年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正月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因桥谐音"",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

此风俗一向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为何全椒独存此风俗而其他皆荡无?

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陈瑛。 此外,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家湾老街,过洪(宋代建),走到平大街,最后到达太桥。这些独特的习俗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从而使其历承千五百年而不衰"

传承之始

走太平传承之始即加入了纪念清官刘平,有清风化雨,普洒甘霖的意蕴,使得"走太平"民俗比其他地区更显厚重。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东汉建武间,拜全椒长。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德化所至,虎皆西渡。根据汉族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这就是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刘平因此罢官获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名垂青史。

传承中期

走太平传承到隋唐由于南北战乱,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

定型时期

全椒"走太平"元末明初,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几近传绝,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陈瑛,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传统健身走的意义上,增加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地方;福佑乡亲、抚危济难的诸多内容,完成了民俗的升华。

线路

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红栏之"",太平之"",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太平大街之"",即谐音"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盛况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全椒县独特的汉族民俗,作为,汉民族民俗的活化石,传统健身走文化,国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广为人知。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印度、俄、英、法、朝鲜、台湾、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九十多万人次。2011年印度尼西亚组织留学生"跨南海 走太平"观光团30余人和两名印尼将军一起前来全椒走太平。

2012年走太平民俗活动期间,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2012年春风行动、大学生就业暨企业用工大型招聘会",来自滁州市及全椒县的128家企业,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供前来"走太平"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挑选。





相关文章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