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非遗——马厂羊肉面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相传一百多年前,王氏祖先在马厂老街开了一个面馆,因其善熬羊汤、熏烹羊肉,熬制的羊肉面口感独特、上乘,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季特产名吃,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将本地养殖的山羊
-
全文: 相传一百多年前,王氏祖先在马厂老街开了一个面馆,因其善熬羊汤、熏烹羊肉,熬制的羊肉面口感独特、上乘,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季特产名吃,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将本地养殖的山羊
-
县级非遗——全菊制作技艺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菊后称“滁菊”,有金芯玉瓣之美誉,全国四大名菊(全椒的全菊、黄山的徽菊、亳州的亳菊、杭州的白菊)全菊居首。全椒菊花出于明朝,到清朝咸丰年间以后,我县三合,马厂、复兴一带农户始大量种菊花,随后逐步发展到周岗、黄栗树、石沛等地。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一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
-
全文:,随后逐步发展到周岗、黄栗树、石沛等地。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一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最适宜菊花的种植。全菊制作工艺是石沛镇枣岭村大赵组农民郑善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
县级非遗——法王寺庙会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大法王寺原名“古河大王庙”,始建于清顺治三年,咸丰二年重建,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始初古河人只是在码头旁边建立龙王庙祭祀龙神以求神保佑行船安全,后来船运盐帮颜性、蔴帮马姓发动船民筹款赞助建成三进到后的大雄宝殿、塔楼东西房30余间,大殿建造得气势磅礴、雄伟,门前有碧波荡漾的滁河,近则为荷塘,
-
全文:祷告许愿,十五烧香还愿放炮竹并捐善钱。农历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方圆一带的女信佛者都来烧香祭拜观音菩萨。
-
县级非遗——赤镇龙舟会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赤镇龙舟会”,是流传于全椒沿河三镇(古河、广平、赤镇)的地方民俗,建国前后沿滁河的人们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头于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开展龙舟会。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沿着沿河遨游组成,每条龙舟上各有水手十五人,其中有十二人分坐船的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一人掌舵,一人打锣鼓,
-
全文:,每条龙舟上各有水手十五人,其中有十二人分坐船的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一人掌舵,一人打锣鼓,一人手执长鞭,他们随锣鼓点上下奋力划桨,疾驶如飞,整齐划一,十分壮观,桨手都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扎
-
县级非遗——庐剧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庐剧的起源年代,因无文字记载,只能以艺人师祖从业年代推算,大约有两百年历史,据考庐剧起源于最晚年代在清代乾隆年间(约1736年)应是可信的。 庐剧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流行区域的不同,语言发生了变化,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各地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差异,逐渐分为上、中、下三路(即西
-
全文:发生了变化,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各地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差异,逐渐分为上、中、下三路(即西、中、东)艺术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与流派,全椒庐剧属东路流派。唱腔婉转、抒情、道白接近地方方言。庐剧
-
县级非遗——安徽大鼓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安徽大鼓又称“说大书”,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说唱艺术,以演唱长篇小说、演义、革命故事为主,由一人说唱,说和唱并重。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打板(又称伢子)或铜制月牙形钢板(又称
-
全文: 安徽大鼓又称“说大书”,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说唱艺术,以演唱长篇小说、演义、革命故事为主,由一人说唱,说和唱并重。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打板(又称伢子)或铜制月牙形钢板(又称
-
县级非遗——安期神仙清隐洞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连一径通,桃涧有花随水去,蓬门无锁倩云封,九还问到何人识,千载栖真此地逢,便是神仙清隐处,不须骑鹤上崆
-
全文:连一径通,桃涧有花随水去,蓬门无锁倩云封,九还问到何人识,千载栖真此地逢,便是神仙清隐处,不须骑鹤上崆峒。” 相传在很久以前,洞的四周遍地林木葱茏茂密,绿荫葱葱,苍翠欲滴,远眺似彩云笼罩,近观
-
省级非遗——全椒民歌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地处皖东,江淮之间,吴楚冲衢,全椒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全椒的方言既有吴语又有楚音。全椒有山区、有丘陵、有圩区,人们的劳动方式与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
全文:集》,集中109首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全椒漫长的历史风貌。个中民歌劳动号子更显全椒人民生产劳动的地方特色,方式的存在,号子相伴而存,传唱传承不息。 一、丰富的内容与传唱形式:1、全椒民歌从地理位置上
-
县级非遗——门歌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门歌在沿滁河一带因串乡沿门乞讨得名,故为“水乡门歌”,它的形成年代无史可考,传说清代已有艺人运用它作讨饭工具,他们由一人身背小鼓,左手拎锣,右手持锣锤,边击锣,鼓,边唱民间小调“见风采柳”即兴编唱。也有两人唱门歌的,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唱一和。门歌的曲调单纯,与“倒七戏”中的“寒腔”调进似,
-
全文:新时代需要,在原曲调基础上又吸收庐剧中的“花腔”调式和流行民歌曲调充实了门歌曲调的表现力。表演形式上有所改变与发展,由沿门乞讨到田头场边,后又转入堂馆场院,又登上了文艺舞台。
-
县级非遗——高跷镗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高跷镗”源于十字镇韦庄村闻郢村民组村民张国发祖辈。大约自清代咸丰年间始,传承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玩镗踩高跷在旧社会主要是民间杂技社跑江湖打场子踩街谋生的行当,据第四代传人张广华介绍,其父张国发(1926年生,已故)师从其祖父、曾祖父。其曾祖父年轻时就在十字的闻郢定居。建国前后,第三代传
-
全文:的绝活。所到之处不仅能挣到许多赏钱,还燃放鞭炮。大户人家有个有个红白喜事,做寿上樑之类的大事还花钱迎请进行专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