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春节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椒人习俗,春节为重。腊月三十,家家忙过年。许多人家中午是不吃饭的。从早上开始就忙炸糕果、做糖食、炸圆子、炸豆腐果子、煎鸡蛋皮包菜饺子、煮鸡鸭。一时砧板声此起彼伏。三十的年夜饭准备毕,人家一般都把果品、酒杯摆在炉井上,酒杯斟上点酒。谓之“迎新灶”。先拜灶神老爷,然后摆上糕、枣子拜老天爷。取瓦盆,
全文:有财运。    初一清早,家中放了三通“开门炮仗”后,就有亲友上门拜年。面时总是互致祝福“恭贺新禧”、“万事如意”、“健康长寿”一类祝福语。年三天,不得洒扫;动洒扫,就会破财气。城内一般拜年到初七。有“七不出
[0图]全椒民歌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   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个性特点鲜明。
全文:   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个性特点鲜明。
全椒太平文化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全文: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福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全椒百姓为取名“贺橹桥”。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时,又
全椒老城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全文:派人回家兴建此门楼。自此,四门已齐,分别是德威、德明、永济、永安。城倚覆釜山,三面临襄河,南面有城濠,四郊均植桑。《清一统志》:覆釜山在县署北,“形如覆釜,故名。城跨上,为县治主山。”清人吴国鼎登覆
[1图]金兆燕
作者:暂无 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68MuPMwApv37gAfDMoZCnAtscf6bB_h2VfIDygxJXpp2SxrnygdeOD7MuDYyYT5w68hHmie-YTFqax_3gL0iYAo9fNiktKb3wPsgFHKE9OBcZ2DlyxuOCKSEH654Moh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著有《棕亭古文钞》十卷,《骈体文钞》八卷,《诗钞》十八卷,《词钞》七卷,总名《国子先生集》,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和吴锡麟曾为他的《赠云轩诗钞》作过序文,该书刊行于世。[1] 参《清史列传》。 金兆燕还分校了《四库全书》,为古代书籍的整理和编纂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图]张汝舟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 张汝舟(1899~1982),名渡,字汝舟,号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小利”之义),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全椒县章辉乡南张村(该村建国前属合肥县)人。张汝舟少时家贫而颖异好学,赖宗族资助读书。民国8
县级非遗——老汉推车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老汉推车”是全椒县六镇镇草庵一艺人爱好民间花灯艺术,根据当地民间广泛采用的全木制的人力独轮车这一较为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形态,创作出。此舞蹈为三人表演,一人扮老汉为车夫,在后推车。车前有老汉的老伴背车,车中间坐着老汉的女儿,手中有丝巾、花伞表演。近年来,老汉推车演变为两部花车五人上演,节目
全文:等动作。老汉推车有唱、有舞,曲调多为民间常的民歌小调,如《八段锦》、《剪子鸪》、《十劝郞》。唱词固定词也有即兴演唱。建国后,唱词大多为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内容。在表演中穿插对白、独白和各种行车
县级非遗——高跷镗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其父张国发(1926年生,已故)师从祖父、曾祖父。曾祖父年轻时就在十字的闻郢定居。建国前后,第三代传
全文:,其父张国发(1926年生,已故)师从祖父、曾祖父。曾祖父年轻时就在十字的闻郢定居。建国前后,第三代传人张国发所带领的班社以其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武功闻名全椒、滁县、来安等数十个乡镇。上个世纪七
县级非遗——兰花灯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兰花灯”又名“玩兰花子”,相传于明末清初,有民间艺人每逢年节,由两男两女手持自制的兰花伞沿门挨户演唱,他们风采柳,即兴演唱迎合东家的欢心,讨取粮食、点心和赏钱,多为艺人求生活手艺。历代流传下来,并不断推陈出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兰花灯表演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两男两女即兴表演,
全文:     全椒“兰花灯”又名“玩兰花子”,相传于明末清初,有民间艺人每逢年节,由两男两女手持自制的兰花伞沿门挨户演唱,他们风采柳,即兴演唱迎合东家的欢心,讨取粮食、点心和赏钱,多为艺人求生活手艺
县级非遗——婚丧嫁娶习俗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此习俗一直流传于全椒民间,具体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建国前,婚礼习俗有订婚、过大礼、通信礼、陪嫁妆、娶亲、抢亲、拜堂、呼号、席次、磕头、闹洞房、回门、复门、谢媒等。建国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规定男女婚姻自主。男女结婚的,一般大多经过事前了解熟悉过程,婚嫁形式也大大从简。    丧葬习俗有报老
全文:》,规定男女婚姻自主。男女结婚的,一般大多经过事前了解熟悉过程,婚嫁形式也大大从简。    丧葬习俗有报老、入殓、祭祀、出棺、守孝等。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后,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为节约土地资源强力推行火葬。虽然不到棺材了,代之而来的为水泥墓穴。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