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九为阳数之极,两阳相聚,故又叫“重阳”。九月已是深秋,时暖时凉,疾病易行,所以重阳节演化为防病健身、健康长寿为旨归的民俗活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1">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除佩带茱萸辟
-
全文::namespace prefix="st1">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除佩带茱萸辟毒,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外,全椒还有登笔峰尖、逛南岳庙的习俗。这个习俗源于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
-
端午节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端午源于屈原沉江,人们以粽子投江,以免鱼虾啄食屈原之身。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越来越多,人们便把五月看做“恶月”、“毒月”。为避免蚊蝇百虫之害,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便用雄黄涂耳鼻手,用菖蒲根浸酒,洒在墙角,能驱赶蛇虫。饮雄黄酒能避邪气。悬挂艾草、菖蒲在门头,或把艾草点燃,熏熏居室。也有人家用艾草煮成
-
全文:几十年未有赛事了。 端午此日除食粽子外,还互相走动,送“绿豆糕”。农民都盼五月下雨。谚云“五月十三下一满,都去饶州贩大碗”。意为五月雨水足,秋收谷满仓。家家都可以用大碗吃饭了,极言农家收获之多。
-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
-
全文: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讽,《两根灯草》对吝啬鬼严监生的刻画惟妙惟肖,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还要早一百年。除吴敬梓之外,宋代宰相张洎、明代高僧憨山、清代文士薛时雨、民国文侠杨尘因也都成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身体
-
全椒老城
-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
全文:八部分。成化年间,知县张碧重加修建。弘治中,知县徐华更立规制,中为“亲民堂”、后为“清白堂”,附属建筑有西库、赞政所、龙亭库、六曹卷房、露台、仪门、福德祠、寅宾馆、谯楼、旌善亭等。嘉靖后,历任县令除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志·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荆楚岁时记》名曰‘走百病’),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曰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