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新闻(56)
按栏目分组
全椒非遗 (36)
全椒风情 (14)
全椒特色文化 (5)
全椒老城 (1)
按年份分组
2017 (52)
2016 (4)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6)
相关搜索词
冬 至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明、清邑志均云:冬至,略效元旦,相庆贺。全椒人极为看重冬至。冬至是数九天的第一天。全椒“数九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又称进九,是冬天的来临。全椒民谚“冬至大似年”,把冬至这一天看作和春节一样重要。冬至和春节、端午
全文:。    从冬至这一天起,每九天一个九,到九个九,计八十一天。“一九”谓之“数九”。到了“九九”,谓之“尽九”。冬至日,全椒有制作“九九消寒图”的民俗。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1275年在广东被元军所俘
走太平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
全文:",是为了消灾袪病。此风俗一向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为何全椒独存此风俗而其他皆荡无?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陈瑛。 此外,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
市级非遗——八朵云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县二郎口镇是包括原二郎口镇、程家市乡、赤镇乡、卜集乡在内的一镇三乡的大镇。镇属原程家市乡,曾用名广平古镇,是全县沿滁河三大重镇之一。古镇地处皖东丘陵、滁河岸边,隔河与和县、含山县相邻,岗圩交错,村庄密集,人口集中,水陆交通方便,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古丰乐城遗址、梅花垅(又称荒粮墩)、古墓群
全文:,民舞“八朵云”也不断演变,她的曲调由刚劲强烈演变为柔和、优雅的民间曲调;舞姿、造型变得更加优美、自如;她的表演内容也逐渐变为求告天地神灵、祈求太平、企盼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到1949年表演内容
市级非遗——二月二龙抬头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在皖东边陲,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它就是全椒县十字镇辖区内的界首。    界首古镇不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还有一个方圆数百里人人皆知并已传承了千余年的民俗,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界首小镇距全椒县城只有十公里地。据1988年《县志》载:相传西汉年间,此处久旱无雨,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全文:《全椒县志》载:“二月初二日,东乡百子楼(界首境内)村民交易农器之所,赛会者不下千人,土人所制乌杆,尤为利市。于耜举趾,饶有古风。”    千余年来,二月二龙抬头赶界首庙会已成为界首周边乡镇和比邻的和县
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翠兰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让歌声永远飘荡在滁河两岸              ——记“全椒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翠兰    她,是土生土长的的农村人;她,有着悦耳动听的歌喉;她就是全椒东部民歌第三代歌手——孙翠兰。5岁时,随叔祖母学唱,十五岁即登台演唱,在当地小有名气。50至70年代,先后多次参加界首乡、全椒县、滁县地区、
全文:,宛若山涧叮咚作响的清泉;也可以领唱、合唱,一人领,众人和,其势如万马奔腾,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之叹服;还可以边唱边舞,身着彩衣彩带,配乐伴奏,歌声旋律悦耳,舞姿优美,如同一只穿梭在林间的百灵鸟
全椒方言
作者: 个、本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话是北方官话中的江淮方言(或下江官话),与标准的普通话差别不是相像中的那么多。所以我们不能像粤语那样,随意造字。但是方言词汇肯定不少,地当南北,留下了很多方言的印记。在西晋以前,属吴语区。大约从东晋始,逐渐变色,到北宋时可算是粉红色的吴语区,到南宋时已蜕变为官话区了。(一)名词     
全文:的肉怪好吃的。   别虎子:壁虎。   刀张子:螳螂。   浓鼻子:鼻涕   锅上:厨房(“上”轻声)   茅肆:厕所   秋油:酱油   册巴子:簸箕   歪子(读第三声):篮子   烧几:淘米用
上页 1 2 3 ... 5 6 下页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