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全椒非遗 (2)
全椒风情 (2)
全椒老城 (1)
按年份分组
2017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
相关搜索词
端午节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端午源于屈原沉江,人们以粽子投江,以免鱼虾啄食屈原之身。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越来越多,人们便把五月看做“恶月”、“毒月”。为避免蚊蝇百虫之害,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便用雄黄涂耳鼻手,用菖蒲根浸酒,洒在墙角,能驱赶蛇虫。饮雄黄酒能避邪气。悬挂艾草、菖蒲在门头,或把艾草点燃,熏熏居室。也有人家用艾草煮成
全文:手臂,佩带符———这些都是“恶月禳疫”。明《全椒县志》云:“端午为天中节,食粽,互相馈遗,杂聚五色丝缕截绕臂项,老少佩符,悬艾虎,取雄黄涂耳鼻手,云‘避毒’。僧道以辟恶灵符分送檀越,医家多合药剂
全椒老城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全文:。太平军进城后,将县署西数十步一所民房作为治所,并拆毁富室第宅重新增建。太平军退走后,该署随之成为清县治所。光绪四年(1878),知县根仁于大堂西建楼三楹。该治所位于今防疫站址,五进五开间,平房,每进之间
演春与鞭春俗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全椒古有演春、鞭春俗,明泰昌《全椒县志》载:立春前期,优人装扮舞习,谓之“演春”,游手浮浪者或假冠带,随隶卒,沿门赞扬致语,以献利市。至迎春日,士女聚观如堵,县堂举公宴,鞭土牛碎之。农人取牛土涂灶,以为不生蚁虫。    立春作为节气,见诸《礼记》。迎春仪礼,最早出现在东汉人的著述,附会天人相应和阴阳
全文:前一天的上午开始。参加者于清晨自官署出发,“先诣县堂,谓之呈春。”然后到东郊迎土牛。各界人士按职业分穿衣玄裳,妆起故事,会聚县堂点验,又叫点春,一称“社火过堂”。    迎春的队伍出发,前面是乐队,后为
市级非遗——酥笏牌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山青水秀龙虎斗,人杰地灵凤凰飞,在这青山绿水环抱之中,座落着一座千年古镇:大马厂。    马厂是一块宝地,她緼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金、铜、铁、大理石等地下矿藏,延绵百里的大山之中曾是当年新四军四支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马厂是一片热土,她肥沃的土壤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闻名遐迩
全文:及马厂街道。而马厂街道的王记“酥笏牌”当属正宗传承。     “酥笏牌”因其外形酷似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时手中所持板子——笏而得名。相传大明开国功臣乐韶凤与朱元璋君臣相洽,一日邀乐游金水桥,携乐手,突然
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翠兰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让歌声永远飘荡在滁河两岸              ——记“全椒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翠兰    她,是土生土长的的农村人;她,有着悦耳动听的歌喉;她就是全椒东部民歌第三代歌手——孙翠兰。5岁时,随叔祖母学唱,十五岁即登台演唱,在当地小有名气。50至70年代,先后多次参加界首乡、全椒县、滁县地区、
全文:。第二代民歌手林玉芹、孙德夫妇是石汉秀的儿媳,孙翠兰的叔叔婶婶,上世纪50至70年代,孙翠兰与他们一道多次参加省、地区民歌会演并获奖。他们演唱的《稻板浆》、《风摆柳》、《四句猜》、《采茶》等受到专家肯定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