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县级非遗——老柴龙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古河镇晋集行政村松元村民组晋元秀的曾祖父晋春景因连生四女而无一子,九华山老方丈见他虔诚送给他一张老龙灯制作图纸,叫他回家按图制作,挨家挨户玩耍,龙会保佑他早生贵子的。回家后他立即找来能工巧匠,按图制成老灯,随即召集族人挨家挨户玩起龙灯。一年后,他喜得贵子,取名晋永善。当地人都说晋永善是老
全文:,时至今日已传七世八约200年之久。其表演形式独特,舞起龙灯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民舞《老柴龙》在表演时由一对排灯引路,串行表演于大街小巷、村庄、广场。在喧天的锣鼓
县级非遗——高跷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高跷”因流传于六镇、东王、草庵一带山村,又叫做《山村高跷》。据传说,清朝末年地方有一位习武的江湖艺人,勤奋好学,身手娇健,擅于杂耍。他根据农村雨天出行穿的板履子特色,用硬质树制成独脚棍高跷,高度为一米,在技艺提高的基础上,高跷的高度逐步升高到1.5米至2米。前期踩高跷均为男士,一般4
全文:拜门头演出。每逢春节,正朋十五、重大集会、喜庆的日子里在全椒西中部乡镇、山村都有踩高跷花灯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又创新编排了“高跷”兰花灯,将踩高跷唱兰花结合起来。八女子扮兰花姑娘,男青年扮“伞把子
省级非遗——全椒民歌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全椒地处皖东,江淮之间,吴楚冲衢,全椒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全椒的方言既有吴语又有楚音。全椒有山区、有丘陵、有圩区,人们的劳动方式与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全文:、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自上世纪70年始,经过全椒文化人近40年的普查、搜集、挖掘、整理编印的《全椒民歌
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玉昆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让酥笏之香飘久远――记“马厂酥笏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昆     追源历史,王氏家族的酥笏牌传承始于1754年左右,王玉昆已经是第十一代传承人,这200多年的接力,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王玉昆小时候经常跟在父亲后面做下手帮忙,深深体会到其辛苦与不易。高中毕业后,他曾一度想出去闯闯,但由于条件
全文:束缚,酥笏牌的制作只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到第九传承人王金钱时才开始外传马立宏。目前,王玉昆也在马厂收了好几个徒弟,使马厂酥笏牌的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至于在上高中的儿子,王玉昆说,“哪怕以后儿子不做这生意,但他是王家子孙,一定要让他学会这手艺,这个必须传下去。”
[0图]全椒中学
作者: 陈静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安徽省全椒中学坐落于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的安徽省全椒县,学校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6所中学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和滁州市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5年)的全椒学宫和明代嘉靖年间的望阳书院。1958年定名为“安徽省全椒中学”。1961年郭
全文:约为90000平方米,包括3栋教学楼、2栋行政楼、3栋实验楼、5栋宿舍楼和1栋餐厅楼、1栋图书馆以及运动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的足球场,完全符合国际比赛的场地要求)、道路、围墙、大门
市级非遗传承人——周斌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文武双全的“俏马童”     ――记“五马破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斌    “关公千里走单骑,子龙浑身都是胆,黄忠人老刀未老,张飞威名天下晓,三国英雄数马超……”如此雄浑的声音在空中响起,激起人们对歌中人物无限的敬佩与崇尚之情,仿佛听到了三国时代5匹马、5个人破了曹军的那气冲云霄的一声大吼。至于
全文:参加乡里文艺宣传队组织的演出,机缘巧合结识了五马破曹第一老艺人石长安。石长安老先生见周斌爱表演,又有一定的功底,便收其为徒。周斌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五马破曹的学习生涯。周斌说,其实表演并不难,难的是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
全文:等,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具特色的是人文文化,自汉以来,墨客骚人,雅士高僧,人文荟萃,有英才;千古绝唱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朝著名诗人、滁州刺史韦应物所作,被近代人选入《唐诗三百首》,诗中的“山”即是
全椒太平文化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全文:人,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作担保。于是永乐帝先派密使潜至全椒,在笔峰尖掘得赤符一枚,上书“前有笔峰尖,后有腰带水,此地必出举人”。于是全椒才洗清冤情。陈瑛虽是有明一著名酷吏
全椒老城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全文:志》)。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主要街道为石条街,路中采用横石,两侧直石铺砌,横石下为阴沟,石上有往来车辙两道,街宽2~3米,最宽的南门大街(今新华路)也仅4米左右,城内街道全长6000多米。 .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