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椒县十镇花灯正月十六“走太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正月十六,全椒县文化馆组织十镇花灯参加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安排专人领队,带领花灯队“走太平”并踩街拜年。早上7点半,10个镇花灯队从广电大厦出发,他们边走边以高超的技艺表演了杠上轿、兰花灯、旱地行舟、龙灯、狮子灯等,向全县人民大拜年。8点半,十镇花灯达到太平桥广场,有序分散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
-
全文:,引起了全场的欢呼,数万名城乡群众享受着丰富的“走太平”文化大餐,整个现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海洋中。9时整,十镇花灯浩浩荡荡走上太平桥,为全县人民祈祷平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襄河两岸观众如潮、炮竹连天
-
全椒文化馆拍摄非遗影像资料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书,演唱时两人分别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搭板,将两面匾鼓分别放在两个六根小竹竿交叉而成的鼓架子上,边敲鼓边说
-
全文:书,演唱时两人分别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搭板,将两面匾鼓分别放在两个六根小竹竿交叉而成的鼓架子上,边敲鼓边说唱,有乐队伴奏,它属于说唱结合的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全椒广平、卜集、古河一带,深受群众喜爱
-
全椒县文化馆走访慰问非遗传承人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宗强家中,李宗强今年79岁,自幼残疾,靠拄拐棍行走,年轻时学习民舞《八朵云》编导、作曲、伴奏、排练及灯
-
全文:宗强家中,李宗强今年79岁,自幼残疾,靠拄拐棍行走,年轻时学习民舞《八朵云》编导、作曲、伴奏、排练及灯具制作,多次参加调演、会演,获得多项奖励,1959年参加原蚌埠地区举办的民间花灯会演,获表演
-
全椒方言
-
作者:
个、本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话是北方官话中的江淮方言(或下江官话),与标准的普通话差别不是相像中的那么多。所以我们不能像粤语那样,随意造字。但是方言词汇肯定不少,地当南北,留下了很多方言的印记。在西晋以前,属吴语区。大约从东晋始,逐渐变色,到北宋时可算是粉红色的吴语区,到南宋时已蜕变为官话区了。(一)名词
-
全文:。大约从东晋始,逐渐变色,到北宋时可算是粉红色的吴语区,到南宋时已蜕变为官话区了。(一)名词 小炮子:长得好的男青年。 骚德子:比喻穿衣邋遢,很不注意形象的人。 懒屎包
-
[0图]全椒中学
-
作者:
陈静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安徽省全椒中学坐落于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的安徽省全椒县,学校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6所中学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和滁州市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5年)的全椒学宫和明代嘉靖年间的望阳书院。1958年定名为“安徽省全椒中学”。1961年郭
-
全文:约为90000平方米,包括3栋教学楼、2栋行政楼、3栋实验楼、5栋宿舍楼和1栋餐厅楼、1栋图书馆以及运动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的足球场,完全符合国际比赛的场地要求)、道路、围墙、大门
-
[1图]周先庚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
描述:全省有7人考上了北京清华学堂,周先庚是其中之一。这是他勤劳学习的结果。入学后就读于理工科,共读8年。他如饥似渴地涉猎群书,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因此直到毕业时,还没有最终确定专攻的专业目标。1924年他
-
送灶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旧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送灶”。送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即官家二十三送灶,民家二十四送灶。送灶神是我县民间习俗,为了干干净净过新年,在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前,家家要掸尘。怕掸尘得罪灶王爷而新年过不安,特此送灶。所谓“腊月二十三,灶爷送西天。上界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到除夕,要“接灶”,再把灶王爷接回
-
全文:,特此送灶。所谓“腊月二十三,灶爷送西天。上界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到除夕,要“接灶”,再把灶王爷接回来进行“祭灶”。祭灶时把灶神像贴在灶龛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民间传说,灶神是
-
寒食节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为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随从介子推。晋文公流亡回国登基后,重奖流亡随从。独“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并隐居深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他,派人去请,介子推坚辞不出,并不
-
全文: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为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随从介子推。晋文公流亡回国登基后,重奖流亡随从。独“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并隐居深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他,派人去请,介子推坚辞不出,并不
-
端午节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端午源于屈原沉江,人们以粽子投江,以免鱼虾啄食屈原之身。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越来越多,人们便把五月看做“恶月”、“毒月”。为避免蚊蝇百虫之害,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便用雄黄涂耳鼻手,用菖蒲根浸酒
-
全文:端午源于屈原沉江,人们以粽子投江,以免鱼虾啄食屈原之身。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越来越多,人们便把五月看做“恶月”、“毒月”。为避免蚊蝇百虫之害,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便用雄黄涂耳鼻手,用菖蒲根浸酒
-
演春与鞭春俗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全椒古有演春、鞭春俗,明泰昌《全椒县志》载:立春前期,优人装扮舞习,谓之“演春”,游手浮浪者或假冠带,随隶卒,沿门赞扬致语,以献利市。至迎春日,士女聚观如堵,县堂举公宴,鞭土牛碎之。农人取牛土涂灶,以为不生蚁虫。 立春作为节气,见诸《礼记》。迎春仪礼,最早出现在东汉人的著述,附会天人相应和阴阳
-
全文:。土牛抬到公堂上,百姓齐到堂前观看,官员在知县带领下,绕土牛三周,象征性地鞭打三下,然后由衙役把土牛打碎。民众争抢碎土或者牛纸,认为土块或者牛纸会带来幸运。人们还将抢来的牛土用来涂灶,希望灶火旺盛,不生白蚁。是日,县官举行公宴,招待各界人士欢饮。 此习俗民国时渐次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