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新闻(26)
按栏目分组
全椒非遗 (14)
全椒风情 (9)
全椒特色文化 (2)
全椒老城 (1)
按年份分组
2017 (25)
2016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6)
相关搜索词
县级非遗——老汉推车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老汉推车”是全椒县六镇镇草庵一艺人爱好民间花灯艺术,根据当地民间广泛采用的全木制的人力独轮车这一较为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形态,创作出。舞蹈为三人表演,一人扮老汉为车夫,在后推车。车前
全文:    “老汉推车”是全椒县六镇镇草庵一艺人爱好民间花灯艺术,根据当地民间广泛采用的全木制的人力独轮车这一较为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形态,创作出。舞蹈为三人表演,一人扮老汉为车夫,在后推车。车前
二月十五走山头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民俗称之为“走山头”。近年每年不下数万人众,且有逐年增加之盛。    民九《全椒县志》载:“二月十五
全文:民俗称之为“走山头”。近年每年不下数万人众,且有逐年增加之盛。    民九《全椒县志》载:“二月十五日,北乡安期山游者尝数千人,谚谓之走山头,山有石洞,泉出石中,晶莹如珠,游人取以洗眼,相传使目常明
全椒太平文化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全文:,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之说,沿习而有民俗。全椒为楚地,盛行俗已有一千五百年。考查“走太平”的习俗,在民国时期,还有余响。新中国成立后,渐已废止。黄河以南地区,唯全椒独存俗,虽在战乱、文革,也未曾
“二月二龙抬头”界首庙会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风调雨顺,因劳累过度而身亡。百姓念他为民而死,特建一庙以作纪念。庙宇竣立,适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日,四
全文:风调雨顺,因劳累过度而身亡。百姓念他为民而死,特建一庙以作纪念。庙宇竣立,适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日,四乡百姓都来庙宇朝拜,借此交换一些小农具和种子。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民国9年《全椒县志》载:“二月
市级非遗——手狮舞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六镇手狮原由布扎制而成,长约2尺,艺人扛在肩上表演,后在我地表演过程中加以变革,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竹篾扎、彩纸糊饰而成。狮身长约3尺。手狮舞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人引球,四人舞狮,原先引球人左手持球,右手持镗,镗的颈部有几个铁环,抖动起来,铿锵有力,即可增加手狮的威武气氛,引球者以高喊“呃”为
全文:子”。接着引入四手狮分立四向观众行礼参拜,称“拜门子”。然后在引球者的指挥下进行表演。传统动作有:“绕花”、“苏秦背剑”、“地趟”、“盘桌拐”、“倒立旋转”、“过江”、“金鸡独立”等。表演至高潮处
寒食节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知去向。晋文公放火烧山,以期逼其出来相见,不料介子推却“抱木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义,每年日,家家户户概不生
全文:知去向。晋文公放火烧山,以期逼其出来相见,不料介子推却“抱木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义,每年日,家家户户概不生烟,只是吃干粮,谓之“寒食”。全椒人一般食馓子泡开水,欢团、锅巴等。    明泰昌《全椒县志》载
演春与鞭春俗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全椒古有演春、鞭春俗,明泰昌《全椒县志》载:立春前期,优人装扮舞习,谓之“演春”,游手浮浪者或假冠带,随隶卒,沿门赞扬致语,以献利市。至迎春日,士女聚观如堵,县堂举公宴,鞭土牛碎之。农人取牛土涂灶,以为不生蚁虫。    立春作为节气,见诸《礼记》。迎春仪礼,最早出现在东汉人的著述,附会天人相应和阴阳
全文:。土牛抬到公堂上,百姓齐到堂前观看,官员在知县带领下,绕土牛三周,象征性地鞭打三下,然后由衙役把土牛打碎。民众争抢碎土或者牛纸,认为土块或者牛纸会带来幸运。人们还将抢来的牛土用来涂灶,希望灶火旺盛,不生白蚁。是日,县官举行公宴,招待各界人士欢饮。    习俗民国时渐次消亡。 
走太平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
全文: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
县级非遗——赤镇龙舟会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赤镇龙舟会”,是流传于全椒沿河三镇(古河、广平、赤镇)的地方民俗,建国前后沿滁河的人们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头于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开展龙舟会。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沿着沿河遨游组成,每条龙舟上各有水手十五人,其中有十二人分坐船的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一人掌舵,一人打锣鼓,
全文:头的头巾和身穿的背心短裤按龙的颜色而定。在龙舟上用布和篾扎成的龙头、龙身、龙尾,成拱型,龙髯、飘洒水面,龙眼烔烔发光,龙门四高挂五彩球,桨手们按锣鼓节奏左划右起,慢打轻划,紧打快划,龙舟轻漂漫荡
冬 至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明、清邑志均云:冬至,略效元旦,相庆贺。全椒人极为看重冬至。冬至是数九天的第一天。全椒“数九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又称进九,是冬天的来临。全椒民谚“冬至大似年”,把冬至这一天看作和春节一样重要。冬至和春节、端午
全文:。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夜渐短天渐长,天转寒冷。人们移坟并墓“捻筋”、“下世”都在冬至进行。全椒习俗,先人死后,一般先丘坟,将先人棺木放在露天,上砌丘庐。待到冬至日,将先人下葬入土

全椒县地方文献特色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