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非遗——荷花灯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荷花灯》源于全椒东部的十字镇,产生年代不详。据说很久以前,十字地方有一庄户人家五个女儿,采来荷花于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在门前的稻场上边唱边舞,祝福牛郎织女相会。当时前来凑热闹的人群中有五个小伙子从家中拿来纸糊的蜡烛灯笼,穿插其中,为姐妹们伴舞照明。后来逐渐演变为在灯笼外面画上荷花边唱边舞了。荷
-
全文:乐队声起,演员依次登场,边歌边舞边造形。建国后,由十字民间老艺人陈春发、宣家芝等人发起组织了一支有锣鼓乐队伴奏的《荷花灯》表演灯队。这支灯队不仅在当地县乡各种大型活动中进行演出,还多次参加省、市民歌民舞大赛。
-
走太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
-
全文:",是为了消灾袪病。此风俗一向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为何全椒独存此风俗而其他皆荡无?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陈瑛。 此外,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 全椒走太平能够传承至今,是和东汉全椒县长刘平、隋朝大将贺若弼、明朝大臣陈瑛等三个历史人物有关。 “走太平”作为一种习俗的由来,全椒有“民间传说”和“文人传说”的两说。民间传说之一是东汉初年,彭城
-
“二月二龙抬头”界首庙会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界首境邻皖苏两省的滁州、南京江浦、和州、全椒四县市,是全椒著名商埠和物资吞吐之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旱涝不匀,年年荒歉,百姓困苦。某年,一道士云游至此,为民解忧,连念七七四十九天经语,祈祷上苍风调雨顺,因劳累过度而身亡。百姓念他为民而死,特建一庙以作纪念。庙宇竣立,适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此日,四
-
全文:灰糠从门外一直撒到门内,叫做“引龙回家”。界首一带还要早上吃挂面,叫做“龙须面”。界首、陈浅、十字、城东等东乡人还认为,这一天龙刚刚醒来,双目欲睁,妇女们若动针线,便可能伤了龙目,所以一般都在此日接
-
省级非遗——全椒民歌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地处皖东,江淮之间,吴楚冲衢,全椒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全椒的方言既有吴语又有楚音。全椒有山区、有丘陵、有圩区,人们的劳动方式与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
全文:、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自上世纪70年代始,经过全椒文化人近40年的普查、搜集、挖掘、整理编印的《全椒民歌
-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
-
全文:遗产。 二、“非遗”成果 初步摸清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9个门类39种,民间文学(口头文学)3个,占3%;民间音乐5个,占13%;民间舞蹈10个,占26%;戏曲1个
-
全椒老城
-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
全文:。 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胡仁贵建县署于旧基。正统八年(1443),知县留衢建后堂;十三年(1448)知县陈顒建正堂,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群包括正堂、幕司、仪门、六房、神祠、库藏、阶墀、垣壁
-
[0图]全椒中学
-
作者:
陈静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安徽省全椒中学坐落于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的安徽省全椒县,学校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6所中学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和滁州市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5年)的全椒学宫和明代嘉靖年间的望阳书院。1958年定名为“安徽省全椒中学”。1961年郭
-
全文:约为90000平方米,包括3栋教学楼、2栋行政楼、3栋实验楼、5栋宿舍楼和1栋餐厅楼、1栋图书馆以及运动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的足球场,完全符合国际比赛的场地要求)、道路、围墙、大门
-
[0图]全椒儒林文化
-
作者:
柴发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儒林文化夯实历史文化底气。自古以来,全椒这片沃土滋养着无数个酷爱读书、热衷进学的儒林人士,他们崇文重教,礼敬文化,敢于担当历史责任,从而形成了好问学、好求师、好著述的浓郁文化氛围。其中代表人物有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的张洎及其子孙和吴朋五兄弟,明代的戚贤和彭梦祖,清代的吴敬梓曾祖四人及叔祖吴昺以及吴鼒、薛时雨,近现代的邱景章、杨尘因、张贻惠、张汝舟等。
查阅民国《全椒县志》选举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有70人获取进士功名,其中张洎是南唐探花及第(一甲第三名);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进士并且殿试探花;吴敬梓的叔祖吴昺在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取得榜眼(一甲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结合千年来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吴敬梓思想、《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所体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不断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儒林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持续的文脉传承、果敢的社会担当。
-
全文:在自古文风昌盛的全椒历史进程中可谓时代之翘楚。 1、唐宋时代的张洎家族,有“一门两相”之誉。张洎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拜清辉殿大学士。宋灭南唐之后,授官太子中允。继任礼部郎中、太仆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