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 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清邑志均云:冬至,略效元旦,相庆贺。全椒人极为看重冬至。冬至是数九天的第一天。全椒“数九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又称进九,是冬天的来临。全椒民谚“冬至大似年”,把冬至这一天看作和春节一样重要。冬至和春节、端午
-
全文:。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夜渐短天渐长,天转寒冷。人们移坟并墓“捻筋”、“下世”都在冬至进行。全椒习俗,先人死后,一般先丘坟,将先人棺木放在露天,上砌丘庐。待到冬至日,方将先人下葬入土
-
市级非遗——八朵云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县二郎口镇是包括原二郎口镇、程家市乡、赤镇乡、卜集乡在内的一镇三乡的大镇。镇属原程家市乡,曾用名广平古镇,是全县沿滁河三大重镇之一。古镇地处皖东丘陵、滁河岸边,隔河与和县、含山县相邻,岗圩交错,村庄密集,人口集中,水陆交通方便,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古丰乐城遗址、梅花垅(又称荒粮墩)、古墓群
-
全文:采取了积极措施,请出了“八朵云”的第二代传承人李宗强等,重新发掘整理复排了“八朵云”并拨给了专项资金,研讨“八朵云”,使其连续数年参加全椒县走太平民俗文化节和花灯大赛,同时也申报了县、市、省三级“非遗
-
市级非遗——二月二龙抬头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在皖东边陲,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它就是全椒县十字镇辖区内的界首。 界首古镇不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还有一个方圆数百里人人皆知并已传承了千余年的民俗,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界首小镇距全椒县城只有十公里地。据1988年《县志》载:相传西汉年间,此处久旱无雨,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
全文:。 “二月二龙抬头”界首庙会已成为全椒民俗活化石,是继“正月十六走太平”之后的又一民间习俗。 十字镇人民镇政府对“二月二龙抬头”界首庙会这一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并
-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
-
全文:遗产。 二、“非遗”成果 初步摸清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9个门类39种,民间文学(口头文学)3个,占3%;民间音乐5个,占13%;民间舞蹈10个,占26%;戏曲1个
-
市级非遗——酥笏牌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山青水秀龙虎斗,人杰地灵凤凰飞,在这青山绿水环抱之中,座落着一座千年古镇:大马厂。 马厂是一块宝地,她緼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金、铜、铁、大理石等地下矿藏,延绵百里的大山之中曾是当年新四军四支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马厂是一片热土,她肥沃的土壤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闻名遐迩
-
全文:、投资者有机会吃过“酥笏牌”后均赞不绝口中。目前,“酥笏牌”已在全国各地销售,并远销新加坡、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它在一定的人群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并于2003年应邀参加了滁州市
-
全椒老城
-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
全文:。太平军进城后,将县署西数十步一所民房作为治所,并拆毁富室第宅重新增建。太平军退走后,该署随之成为清县治所。光绪四年(1878),知县朱根仁于大堂西建楼三楹。该治所位于今防疫站址,五进五开间,平房,每进之间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所包围,成了古代建城一奇怪之现象。于是被罢官,并被押解京城砍头。全椒百姓感念其恩德,倾城相送到城东小桥上,挥泪而别。此日恰为正月十六日。以后每逢此日,百姓必到此桥上烧香燃竹,纪念刘平,渐渐衍化为一大
-
[0图]全椒儒林文化
-
作者:
柴发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儒林文化夯实历史文化底气。自古以来,全椒这片沃土滋养着无数个酷爱读书、热衷进学的儒林人士,他们崇文重教,礼敬文化,敢于担当历史责任,从而形成了好问学、好求师、好著述的浓郁文化氛围。其中代表人物有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的张洎及其子孙和吴朋五兄弟,明代的戚贤和彭梦祖,清代的吴敬梓曾祖四人及叔祖吴昺以及吴鼒、薛时雨,近现代的邱景章、杨尘因、张贻惠、张汝舟等。
查阅民国《全椒县志》选举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有70人获取进士功名,其中张洎是南唐探花及第(一甲第三名);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进士并且殿试探花;吴敬梓的叔祖吴昺在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取得榜眼(一甲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结合千年来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吴敬梓思想、《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所体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不断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儒林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持续的文脉传承、果敢的社会担当。
-
全文:在自古文风昌盛的全椒历史进程中可谓时代之翘楚。 1、唐宋时代的张洎家族,有“一门两相”之誉。张洎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拜清辉殿大学士。宋灭南唐之后,授官太子中允。继任礼部郎中、太仆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