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太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
-
全文: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
-
全椒佛教文化
-
作者:
王勇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建武十七年(41),汉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刘英被封为楚王,二十八年(52)赴楚国就任。他“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
-
全文: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建武十七年(41),汉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刘英被封为楚王,二十八年(52)赴楚国就任。他“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
-
[0图]全椒儒林文化
-
作者:
柴发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
-
全文: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
-
全椒老城
-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
全文:建有廊庑,后进为县令住宅,并有一个花园,大门“八”字形。 县衙入口一照壁,上书“刘平旧治”,过壁一座鼓楼,楼前对列“旌善”、“申明”两亭。出鼓楼,进仪门,过仪门,方为县大堂,后为后堂,再后为正宅
-
冬 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清邑志均云:冬至,略效元旦,相庆贺。全椒人极为看重冬至。冬至是数九天的第一天。全椒“数九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又称进九,是冬天的来临。全椒民谚“冬至大似年”,把冬至这一天看作和春节一样重要。冬至和春节、端午
-
全文:,解到大都(北京)时,正值数九寒冬。文天祥为了计日,乃在狱中墙上画九九八十一个方格,每日用笔涂去一格,直到春暖花开。 明代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说:冬至这一天,画白梅花一枝,计81瓣。每天用
-
市级非遗传承人——周斌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文武双全的“俏马童” ――记“五马破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斌 “关公千里走单骑,子龙浑身都是胆,黄忠人老刀未老,张飞威名天下晓,三国英雄数马超……”如此雄浑的声音在空中响起,激起
-
全文:,都要归功于五马破曹传承人周斌的用心表演。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刘蜀偏居西蜀,内有诸葛亮运筹帷幄,外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英勇无敌。中国人对三国里的“五虎上将”向来偏爱,对他们的英雄气质广泛传颂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民俗“走太平”。也许是因为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到一位大臣钟离意的帮助,不仅免于砍头,还被推荐给皇帝,荣任宗正一职。 民间传说的另外个版本是隋朝大将军贺若弼亲率大军伐陈时,驻扎全椒。贺将军
-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
-
全文: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
-
婚姻嫁娶
-
作者:暂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建国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县一直实行封建包办的婚姻制度,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形式有指腹为婚、箩窝配亲、媒人说合、收童养媳等。婚姻程序为,先“换庚帖”(即由媒人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用红纸书写交给对方)、“算八字”(即请瞎子算命是否相配)、“拴绳子”(即定婚)、“过礼”(即男方向女方
-
全文:彩礼(一般礼金数百元、礼物千余元),婚礼大操大办(一般要花费数千元),迎娶讲排场(大多用拖拉机、汽车,少数职工还动用单位吉普车、轿车)的不良风气,已成为社会公害。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引导青年勤俭办婚事,提倡树立新的婚嫁风气。
-
县级非遗——高跷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高跷”因流传于六镇、东王、草庵一带山村,又叫做《山村高跷》。据传说,清朝末年地方有一位习武的江湖艺人,勤奋好学,身手娇健,擅于杂耍。他根据农村雨天出行穿的板履子特色,用硬质树制成独脚棍高跷,高度为一米,在技艺提高的基础上,高跷的高度逐步升高到1.5米至2米。前期踩高跷均为男士,一般4
-
全文:拜门头演出。每逢春节,正朋十五、重大集会、喜庆的日子里在全椒西中部乡镇、山村都有踩高跷花灯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创新编排了“高跷”兰花灯,将踩高跷唱兰花结合起来。八女子扮兰花姑娘,男青年扮“伞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