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级非遗——全椒民歌
-
作者:
本站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全椒地处皖东,江淮之间,吴楚冲衢,全椒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全椒的方言既有吴语又有楚音。全椒有山区、有丘陵、有圩区,人们的劳动方式与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全椒民歌在创造内容、曲调风格、传唱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故全椒民歌既有中国民歌的普泛性,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其个性特点鲜明。
-
全文:集》,集中109首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全椒漫长的历史风貌。个中民歌劳动号子更显全椒人民生产劳动的地方特色,方式的存在,号子相伴而存,传唱传承不息。 一、丰富的内容与传唱形式:1、全椒民歌从地理位置上
-
冬 至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清邑志均云:冬至,略效元旦,相庆贺。全椒人极为看重冬至。冬至是数九天的第一天。全椒“数九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又称进九,是冬天的来临。全椒民谚“冬至大似年”,把冬至这一天看作和春节一样重要。冬至和春节、端午
-
全文:,待铅笔字全改成红字,“九”即尽矣。他这九字是:一九万物始从一阳生二九七天以后是小寒三九北风呼吼水结冰四九大雪纷飞遍地平五九家家喜饮屠苏酒六九满城灯火映襄河七九堤边杨柳正含烟八九花株先发向阳枝九九遍山草色入帘青
-
[0图]全椒儒林文化
-
作者:
柴发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儒林文化夯实历史文化底气。自古以来,全椒这片沃土滋养着无数个酷爱读书、热衷进学的儒林人士,他们崇文重教,礼敬文化,敢于担当历史责任,从而形成了好问学、好求师、好著述的浓郁文化氛围。其中代表人物有唐代宰相邢文伟,宋代的张洎及其子孙和吴朋五兄弟,明代的戚贤和彭梦祖,清代的吴敬梓曾祖四人及叔祖吴昺以及吴鼒、薛时雨,近现代的邱景章、杨尘因、张贻惠、张汝舟等。
查阅民国《全椒县志》选举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有70人获取进士功名,其中张洎是南唐探花及第(一甲第三名);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进士并且殿试探花;吴敬梓的叔祖吴昺在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取得榜眼(一甲第二名)。另外,历代县志记载取得举人、岁贡、选贡、拔贡、优贡等功名的学士不计其数,蔚为壮观。
尤其是清代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诗人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结合千年来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吴敬梓思想、《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所体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不断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儒林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持续的文脉传承、果敢的社会担当。
-
全文:在自古文风昌盛的全椒历史进程中可谓时代之翘楚。 1、唐宋时代的张洎家族,有“一门两相”之誉。张洎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拜清辉殿大学士。宋灭南唐之后,授官太子中允。继任礼部郎中、太仆少卿
-
二月十五走山头
-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安期生的生日。全椒北乡谭墩、石沛、黄栗树、周岗等地人民,都纷纷赶到大栖山游安期洞,拜安期生,烧香还愿。游人到安期洞中,以泉水洗目,据说可不生翳。此民俗称之为“走山头”。近年每年不下数万人众,且有逐年增加之盛。 民九《全椒县志》载:“二月十五
-
全文:文物普查,此洞已堵塞,不能进入。茆庵遗址尚存,还有墙基、台阶等遗物。明人但谦诗云:岩岩石洞古遗踪,窈窕深连一径通。桃涧有花随水去,蓬门无锁倩云封。九还问道何人识,千载栖真此地逢。便是神仙清隐处,不须骑
-
全椒太平文化
-
作者:
徐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太平文化彰显着全椒千年民俗的传承。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第一大民俗。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一) 太
-
全文:人,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作担保。于是永乐帝先派密使潜至全椒,在笔峰尖掘得赤符一枚,上书“前有笔峰尖,后有腰带水,此地必出举人”。于是全椒才洗清冤情。陈瑛虽是有明一代著名酷吏
-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作者:
张静霞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一、历史渊源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相传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是安徽古县之一,在皖东建县最早,南临浩浩长江,北依滔滔淮河,西连庐阳府,东接石头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古为吴楚冲衢,这里既有水文化,又有山文化;既有吴语,又有楚音,是一方
-
全文:遗产。 二、“非遗”成果 初步摸清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9个门类39种,民间文学(口头文学)3个,占3%;民间音乐5个,占13%;民间舞蹈10个,占26%;戏曲1个
-
全椒老城
-
作者:
徐文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明嘉靖三十六 年(1557) ,倭寇入犯盱眙 、天长等地,全 椒震动。为抗御外侮,保护县治(县署),全椒知县顾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动员民力修建石城,城表用块石护砌,当年竣工。 该城周长1500米,城内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城墙高3.3米、宽3.3米(按规制高出民房五尺)
-
全文:志》)。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主要街道为石条街,路中采用横石,两侧直石铺砌,横石下为阴沟,石上有往来车辙两道,街宽2~3米,最宽的南门大街(今新华路)也仅4米左右,城内街道全长6000多米。 1.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